一年级《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评课
王姣老师执教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王姣老师虽然是一位新教师,但是无论是从整节课设计上,还是从她的课堂教学风格上,都显得比较老练,成熟。就本堂课的教学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草根化教学,易于平时教学的开展。
这节课,王老师无论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是从教具的使用上,都十分简朴。整节课的几个环节目的十分明确,不是为了让学生玩而玩,而是带着问题玩,学生玩得非常开心,非常有利于平时教学的推广。
二、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初步感知和体验,在教学中王老师抓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征,将教学内容贯穿于几种小动物的做小星星的比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王老师就安排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学习了新知。
三、层层递进,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从整节课的教学环节看,十分清晰。一共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三个小动物做小星星比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引领学生在相关情景图中感受这几个概念。第三个环节是综合运用,培养数感,教师让学生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题目猜,调动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两个数大小关系(高、矮;贵、便宜;长、短)的积极性,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真正含义。第四个环节是以做游戏的方式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之,本节课充分发挥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的优势,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活现象着手,到运用日常生活用于描述两数的大小关系,整个过程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化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探讨:如果本节课能更加注重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空间(多让学生说说),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示、引导(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也许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