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连续听了两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数学课,王贤和王姣两位老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尽显不同的精彩。达到了同样的教学目标。
王贤老师的教学特点是:
1.用学生喜爱的《喜洋洋和灰太狼》童话故事,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中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然后看动画片设疑:喜洋洋的钱去哪儿了?接着通过猜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交流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为创设和谐课堂建立了一个基调,课中王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课堂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不自觉的在学习着新知,其中又穿插学生体验购物活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机械学习变成意义学习。师生之间,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的氛围。
2.学习生活数学,进行思想教育。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现代教育的要求。王贤老师根据教材很好地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内容。例如在认识一元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从而明确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同时由人民币上面的国徽阐述了爱护人民币的原因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小要懂得珍惜人民币,这样也抵制了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王姣老师的教学特点是:
1.充分利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学会学习,懂得合作。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倡导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模拟购物的环节中,学生充分参与到了其中,组长发挥了作用,真正地将数学教学变成了数学活动的教学。同时让他们也有了实践的机会,初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堂课王姣老师开展了四次同桌合作交流,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关注学生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 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整堂课中,王姣老师六次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把话说完整,同时给学生怎样完整说话的句式,应到学生完整的叙述一件事,回答一个问题。
3.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整堂课中,王姣老师鼓励学困生回答问题,给予学困生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了的时候,请其他同学帮助回答。但是,如果这时及时给学生改错的机会,再回答一次,那么,效果也许会更好。
当然我觉得也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1.课堂中两位老师都讲到了怎么付1元2角钱的问题。两位老师都让学生例举了1元2角钱怎么拿?有四种方法,其实生活中学生已经了解,不如把思路放宽一点,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拓展与提高,即设置疑问:可以怎么付?这样的提问思维含量就大了,不但可以几角加几角的拿法,还可以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的付法,这样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王贤老师出示两种一元信封,验证一元有不同的方法组成,由老师一人演示,一人验证似乎太过于单调,其实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还是很好的,但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一元除了由10个1角组成,还可以怎样组成,如有学生能利用已有经验说出2个伍角、5个贰角(现在不流通了)等,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再加以验证,更能使课堂变得丰富起来。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币的真假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教师适当加以介绍,如人民币中的水印、盲文、金属线以及新版人民币的介绍也是有必要的,毕竟新版人民币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并使用着。
综观这两节课的教学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生态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两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