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观看了徐斌老师的《倒推》一课的教学录像。这节课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徐老师朴实的教学风格,给应用题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听了他的课,是我真正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徐斌老师的课堂,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舒适,不像是在领着孩子学枯燥的数学,而是正像徐斌老师自己的评价,那是在“玩好数学”,是在感悟“数学好玩”。
这节课没有多余的包装,不加色素,原汁原味。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理性的返璞归真的美。听了徐老师的课,让我深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应采取多种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方法,更应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使我知道不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功,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创设一些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等,还要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策略”的教学不是单纯方法的总结和问题的解决,而应该是策略意识的培养和应用意识的增强。只有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方法,顺其自然地引导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徐老师本节课的导入很好,和孩子的谈话“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策略?”开始,从参观路线的“原路返回”,引入数学思维的“倒推”,可谓精彩。“喝果汁”的例题,由“一个杯子的两次变化”——“两个杯子的一次变化”——“三个杯子中的两个发生一次变化、一个两次变化”——口头展示四个、五个、六个……的变化。徐老师层层递进,逐步设疑,使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学习,不再是无趣、无味,而是能举一反三,自己探索。整节课都是老师在导,孩子在做,教师扶着孩子走路,该放手的时间就放手,这就是大师的风采。徐老师在课堂中对孩子的关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处理甲、乙两杯果汁的问题上,徐老师提出你们可以通过示意图或者列表来分析,接下来处理三杯果汁的问题时,给学生提了这么一个要求:“你可以先填表,再列算式;也可以只列算式,不填表;还可以光填表,不列算式。”单单这样的一句话,就把所有不同层次的孩子,都照顾到了。
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通过对比教学,学生知道什么时候用“倒推策略”,什么时候用不上——即如果知道现在的求原来的就用倒推策略,如果知道原来的求现在的就不能用倒推策略,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学生在先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徐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很轻易地被他那清晰地思路带着而进人到数学活动中,更何况是小小的学生们,难怪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是很高涨的,学习的兴趣如何浓厚。总之,听了徐老师的课,收获远远不止这些,在往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多观摩像徐斌等教学名师的课,多接受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完善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形成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