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213111) 周 刚
【摘要】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将同桌或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一级交流”和组间或全班师生的“二级交流”合称为“两级交流”。笔者近两年关注各类评优课、公开课和家常课,发现“两级交流”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重视不够,缺乏指导;学生热情不高,缺乏技能。为提高“两级交流”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创设氛围,提供机会,让学生敢于交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把握时机,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教师要把握好指导者、引领者、合作者的角色,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充裕的“两级交流”的时空,探求形式丰富的交流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两级交流” 现状 思考
【正文】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和争辩,逐步达成共识。” 数学交流是一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是指运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以听说读写等方式对数学信息进行接受与表达的活动。
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为了清晰地研究数学课堂交流,可以将同桌或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称为“一级交流”,组间或全班的师生交流称为“二级交流”,合称为数学课堂的“两级交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两级交流”的形式应该是丰富而多样的,教师应充分运用“两级交流”,不断发展学生讨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当前数学课堂“两级交流”的现状
笔者近两年关注各级各类评优课、公开课和家常课中“两级交流”的情况,并选择本校五、六年级各两个班的1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十多位数学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两级交流”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式的“一级交流”关注和使用较少,有的坦言只在公开教学时才设计小组交流。学生大都较喜欢小组交流,但一般都没有具体的分工和明确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重视不够,缺乏指导。
许多教师对数学课堂交流理念的认识不足,没有从本质上体验到数学交流给学生
有时因为是公开教学,进入某个教学环节,按照课前预设,宣布小组合作交流,却没有具体的部署和相应的指导,教师这儿看看,那边望望,很少参与学生的“一级交流”,在之后“二级交流”时,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思路、观点也显得单一,整个交流的过程就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有时即使安排了“一级交流”的环节,也“唯恐”出现各种“离题”的意外,课堂上没有足够的交流时间和空间,“一级交流”仅仅流于形式。还有的教师对于非重点问题花很多时间,而对于重难点问题或学生可能产生的智慧火花,却担心因为学生的交流浪费了课堂时间而不敢让学生充分深入,表现出该交流时不交流、不需交流时却交流的不协调状态,缺乏面对生成的勇气与智慧。另外,部分数学教师评价语单一,往往用“对的”、“很好”等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而不能准确地反馈给学生一些启发性、指导性的建议。
2.学生——热情不高,缺乏技能。
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束缚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任务,不会主动思考,也不会主动和同学交流。进入中、高年级,有些学生因为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而担心交流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愿交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宁愿问题不解决也不愿意去请教同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在数学交流的意识、方法和技能上明显缺乏,特别是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上很薄弱,也就难以产生积极交流的愿望。如果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交流方法的指导,随着年级的升高,将直接导致学生不会交流、不善交流。关注小组交流,可以发现,有的小组中几个人同时抢着说,课堂沸腾貌似热闹;有的小组因为旁边坐着听课老师,大家你推我让沉默是金。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工,缺乏交流的技能,在小组交流中,有的学生不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更不能提炼、概括他人发言的要点,从而影响“两级交流”的实效。
二、提高“两级交流”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氛围,提供机会,让学生敢于交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才会成为一种可能,成为一种需求;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多向交流的动态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扩展交流层面,提高学生交流的频率。在课堂交流中,情境的设计应注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和情感特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资源更加丰富,直观性、感染力强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张扬个性。
2.激发兴趣,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交流。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提出一些有趣的、难易适中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起学生探究和交流的兴趣。在提出问题后,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映,并及时对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够交流。
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将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每一节课中悉心指导。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交流的基础。要培养学生专注倾听的习惯,在他人陈述观点时做到不抢嘴、不插话,在情绪上或眼神上都予以配合。还要能听出别人表达的重点和发言的思维逻辑,听明白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等别人发言后进行补充,这样使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也学会了理解宽容。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数学交流顺利进行的保证。通过仿照老师、仿照同学说,逐渐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从不完整到完整、清晰、严密、逻辑地表述,并学会用符号来表达数学信息。在“一级交流”时,两人或四人小组要分配好交流的时间,每人不能独占或占据大量的时间。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提问和对话,通过对话把“一级交流”引向深入。小组中,可以进行质疑:“你说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表达得更清楚些?”可以进行反驳:“用你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进行补充:“我觉得这样更好……” 在小组合作“一级交流”后,代表小组进行“二级交流”的学生,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学会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集体探究的成果,也可以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
3.把握时机,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如何把握好数学教学中课堂交流的时机很重要。一般可以在这些环节设计“两级交流”:新课导入、沟通新旧知识联系时,处理教学重点难点时,所学知识容易混淆的时候,需要展示思维过程的时候,独立探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等。通过参与交流,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自我,而且弥补了自身的许多缺憾和不足。
在组织交流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乐趣。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交流给予肯定。在参与“一级交流”时,对遇到障碍的学生,适当地疏导、鼓励,并给予他“二级交流”的机会,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引导学生合理地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提高交流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让学生乐于交流,让“两级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的“两级交流”,能促使学生间、师生间学习知识、交流思维、碰撞智慧、传递感悟、分享体验,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让学生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和激动人心的发现,多一些轻松愉悦的合作。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指导者、引领者、合作者的角色,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数学交流的环境,提供充裕的“两级交流”的时空,探求形式丰富的交流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建梁《追寻流畅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交流》,小学教学参考 2009.11
2.周玲萍《浅析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