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数学生态课堂的结构模式(新授课和练习课)
发布时间:2012-1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刚

数学子课题依托总课题的引领,以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阵地,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数学教学,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原动力,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课堂,构建结构模式,追求教学的和谐、智慧、高效,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

我们在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分析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课型,探究相应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和灵动课堂的教学模式。根据研究计划,第一阶段以“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这两个领域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新授课和练习课为主要课型,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和研讨。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

先入为主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部分都来自新授课,新授课的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授课的教学一般采用“启发探究式”,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巩固提升——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下面以五(上)《小数乘整数》课为例,谈一谈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老师也很喜欢吃西瓜。现代社会,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仅能在赤日炎炎的夏天吃到消暑解渴的西瓜,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也能品尝到新鲜味美的西瓜。

2.出示例1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提问:老师在去年冬天和今年夏天分别买过3千克西瓜,你们能给我算一算我两次分别花了多少钱吗?应该怎样来列式?

夏天:0.8×3      冬天:2.35×3

4.导入:这两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素材,教师可围绕教材主题图,以亲切的语言谈话导入,让情境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变得可感可亲。新授课的导入遵循趣味化、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等基本原则,情境导入方式很多,有故事讲述、游戏激趣、问题引入、新旧类比等,关键是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不能过于花哨或用时过多而干扰学生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习例1

1)启发:0.8×3表示什么?(表示30.8相加的和是多少)

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购物经验,你能不能算出“0.8×3得多少?先想一想,再动笔算一算。

2)学生思考、计算、讨论

3)交流:0.8×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一说。

小结:我们用连加的方法,得出30.82.4;把0.8元转换成8角,算出有多少角,再转换成元也得出2.4元。

除了这两种想法,我们还可以列乘法竖式来计算。

4)板书乘法竖式计算。

   0.8

× 3

2 4

在积的位置上写上“2 4”后提问:你们认为这里乘得的积应该是几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

归纳:在这里,0.8是因数,3也是因数,因数中的小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一位小数。

5)过渡:你们给老师算出了夏天买3千克西瓜花了多少元,接下来我们来看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2.35×3怎样来计算呢?

2.探究例2

1先用加法竖式计算,再用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2)组织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2.35×3的积是几位小数?

3)比较这两个竖式,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哪个计算起来更方便?

比较2.35×3=7.050.8×3=2.4,你能发现什么?

3.探究规律

1)出示4.76×122.8×53103×0.25,根据刚才两题的计算,先猜一猜每道题的积可能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计算结果与你的猜想是否一样。

2)学生计算、交流。

3)出示“2.328×4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整数,积会是几位小数?

出示“16.2056×6,如果是四位小数和一个整数相乘呢?

再次验证猜想。

4)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来计算?在小组里说一说。

5)归纳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一般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当教师出示主题图和相关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和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领者,在关键处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学会思考。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升

1.第一关:初显身手练一练

出示:3.7×18.5  0.18×5  46×1.3  35×0.24

先说一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计算。

汇报交流,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小结:通过刚才四道题的计算,你有什么收获?

2.第二关:火眼金睛辨是非

判断乘法竖式计算对不对?(略)并出理由。 

3.第三关:走进生活解难题

练习十二第23题。

4.第三关:有章可循巧写积

出示“练一练”第2题,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各题的积是多少?积是几位小数?你有什么小窍门吗?

学生理解了新知识后,还需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使知识转化成技能,并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设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教师加强指导,设计变式题予以提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或体会呢?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疑问吗?

3.挑战极限拓思维

观察下面各题,这些等式成立吗你能给因数点上小数点,使等式成立吗?

2 4×1 331.2     5 6×2 212.32          2 5 ×20.5

你是怎样想的?有秘诀可以共享吗?

课后再想想,2题和第3题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临近尾声,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反思,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学贵有疑,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及时把握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另外,可以设计些开放性、拓展性习题,让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再跳一跳,摘到更大的苹果,享受挑战的快乐。利用拓展延伸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课已毕意未尽”的境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培养实践和探索精神。

二、练习课教学模式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一般是在新知识教完后进行。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练习课一般采用“导练建构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梳理知识——变式导练——应用提升——完善建构。提高练习课质量的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做习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相应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有时也有必要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让学生在变化中感受数学“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

下面以六(上)《长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为例,谈一谈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梳理知识

1.关于长方体,你已经了解了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特征、表面积计算、棱长总和等。

2.求制作一个长方体盒子需多少材料,算的是与表面积有关的计算。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3.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主要是回忆已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本课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针对不同的练习知识点,也可进行一些基本的技能训练。然后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练习的内容和要求,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二、变式导练

1.在实际计算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需计算6个面的面积和,我们还会碰到——缺面的情况,这时候情况就要复杂得多。请你也举些例子说说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例子(分类演示)

第一类:有5个面的长方体形物体,像这些我们都可以按照怎样的思路去解决?

归纳总结:(上++右)×2-缺的面或(□+□)×2+单独的一个面

第二类:有4个面的长方体形物体,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计算4个面,这时候你更愿意采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归纳总结:(□+□)×2,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列式□×4

练习课应防止机械重复的练习,应该有指导地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教师的练习指导,可简要分析练习中要应用的公式、方法等,并要求学生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时可先组织板演练习,然后通过对错题的评讲,进行相应的练习指导。

三、应用提升

1.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游泳池,长50,宽30,深3。(1)这个游泳池占地多少平方米?(2)游泳前,小明先绕着泳池跑了两圈作为热身运动,他跑了多少米?(3)在游泳池的各个面抹上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12千克,22吨够吗?

总结:关于一个长方体物体,我们可以进行某一个面的研究,也可以进行棱的研究,还可以进行若干个面积和的研究。

2.来看看用丝带包装的盒子,可以怎样求首饰盒上装饰绸带的长度?

3.一种长方体形的落水管,长5,宽和高都是10厘米,做20节这种水管至少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4.老师将一块橡皮切成了两块,这个过程中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时候增加的表面积最大?什么时候最小?

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要分层次,循序渐进,要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练习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练习的整体效果。对练习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当堂解决问题。通过练后评讲,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四、完善建构

1.今天我们进行了有关长方体应用的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你觉得哪些是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练习结束后,可先让学生自己回顾小结,通过本课的练习,自己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总结解题规律和分析练习中的问题,为进一步练习和今后的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012.12.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