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土豆 理概念 认特征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范建忠
“生态的课堂”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生态的课堂”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师生一起“协奏”,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不断地做他们的思维体操,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们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六数教研组的公开课。
上课前我收集、参考了很多资料,最终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的课,我觉得我可以模仿名师的课,尝试着上一节“仿课”。吴老师对于“面、棱、顶点”三个概念的引入非常有创意,他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全体学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切土豆,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性地认识了面、棱和顶点三个概念。
但是,分析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在不作课前演练的情况下,要求我班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切土豆,可能会达不到像吴老师那样的效果。如果要课前演练切土豆的话,我觉得和我校“生态课堂”的理念是违背的。所以,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前提下,我把这一环节改成了教师演示切土豆。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还不错,在演示“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演示“切土豆”,让学生感悟到了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相交而成的。
面、棱和顶点,这三个概念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课堂上,如果仅仅是让学生面对现成的教具或学具,学生得到的经验是肤浅的、模糊的。通过演示“切土豆”的过程,第一刀切下去,学生感受到面是平平的,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平的,数学上的“面”有别于生活中的“面”;第二刀切下去,增加了一个面,两个面相交形成了棱,立体图形中的棱不同于平面图形中的边;第三刀切下去,还多了一个“角”。一个普普通通的土豆,在教师的引导下,面、棱、顶点被一个个神奇地创造出来。
为了追求“生态”,不作课前的演练是对的,但是我觉得为加深学生对“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的感悟,我建议还是要课前让每个学生都操练一下,或者课后让每个学生都试着切一切,因为只有学生“做过了才会理解!”
201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