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周刚 |
执教年级和班级 |
四(4) |
时间 |
2013.3.28 |
活 动 感 悟 |
《分数的意义》在苏教版教材分三(上)、三(下)和五(下)来分步认识,教材的设计体现螺旋式上升。学校根据区教研室的计划,组织本校开展此项专题研究,连续两周,羌小霞、陆建英和范建忠三位教师分别执教不同年段的有着紧密联系的三节课,然后开展教者反思和评课议课,很有意义。 通过这样的专题研讨,首先让每一位教师明确了教材对于该知识点的编排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这样分步设计,是有道理的。三(上)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时,不能用1、2、3等数来表示,就产生了分数”。课堂上,二年级的孩子对于一个蛋糕平均分两份时能马上想到“半个”,居然还有一个学生说出“0.5”,真了不起!可见,学生进入课堂,真的不是一张白纸。三(下)引导认识把一个整体来平均分,认识每份(或几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难点在于平均分后,每份的个数是整数,却仍然要用分数来表示,让一些孩子有些不太适应,总会有人会固执地将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两个时说成“2/4”。怎样改变固有的认识,突破个数的观念,是本课的一大难点。五(下)是比较规范地揭示分数的意义,从单纯的一个、一些等实物中抽象出“单位‘1’”,让整个分数的认识趋于完整清晰,数更加学化。 三位执教者都认真钻研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制作精美且有实效的课件,上了三节高效的生态课堂,同时也展示出了不同的风格:羌小霞的聪慧灵气,陆建英的细致周密,范建忠的大气智慧,给我们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羌老师组织学生学习有策略,语言清晰流畅,关注全体,课堂灵动气氛活跃。不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来认识分数,还巧用童话故事引导折画、比较1/2和1/4的大小,不仅如此,还分别呈现1/8、1/16和1/5,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比较,上升为理性归纳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最后的“估一估”环节,不局限于教材的三幅图,还增加了两幅,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并以课件动态呈现,验证猜想,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最后还简单介绍了分数产生的历史,这一段我觉得可以省略,因为毕竟是二年级的孩子,让他们一下子都了解,不太可能。 陆老师以出现上册的课本画面和“小新的数学日记”导入,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分数的学习更加连贯。课堂上从“1个桃”平均分两份,到2个、4个、6个、8个,关注把它们圈一圈,看作“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分一分、说一说中,理解几个也能用分数来表示。其间强调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个别学生的“固有认识”得到提示引导而改变。课题上让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一次次组织比较,让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不断加深。小结时再出现日记,让学生真正更新了认识。最后还呈现另一篇“小新的日记”意义不大,如果能布置学生自己回家试着写这样的数学日记会更有价值。 范老师课前复习了三年级时学过的分数,课堂上提问“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学生对答如流,说涂色部分的分数时也很顺利,利用相关板书,揭示分数的意义时,因为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而这样抽象的语言很难表述,有点困难也很正常。之后的练习中,说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正确率高,根据含义分数的话语说意义时,有些难度,最好能把那些不易理解的话语转换成“什么占(或是)什么的几分之几”,将更利于学生把握其意义。2/3小时之类的带单位的分数,理解意义就更加难些,还应加强练习。最后介绍分数的发展史很好,但看成语才分数没有必要,因为成语意义深刻,远非简单的分数可以来描述的。 总之,三节真实、精致的“分数的意义”,不仅让大家加深了对这三个同一主题下不同内容的深刻理解,为数学的专题研讨提供了一个范例,更有效推进了生态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