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意义
——兼评汪菊芬老师6B unit 2 第二课时
上星期听了汪老师的一节课,由于教者较深厚的教学功底,觉得这节课教学目标制定适当、到位,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紧凑,一时也不知道要从哪个方面着手品评。这就搁下了。今天再回想当日评课的过程,其中一个小插曲印象仍颇为深刻。同事们就教者对话文本第一部分的处理,有不同的看法,一时间各执一词,难解难分。
汪老师对这节课的定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这是基于分解本单元难点的考虑。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出现了副词的比较级,对学生的理解是一个挑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A板块作为第二课时教学,是明智的决定。汪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放在文本脉络分析上,并由新课标的理念,充分挖掘了文本蕴含的人文性因素,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评课的分歧在一个细节,教师对于What’s Jim’s trouble?这个环节的处理,两位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说出
He’s not good at PE 即可,不必深究He needs help with running and swimming.而几位涉及过语文教学的老师则认为,应该将文本分析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念是要深入理解文本解读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同为语言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起步较早,更为细致和深入。而小学英语教学对于文本的解读,直至不久前才真正引起英语教师的关注。现值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小学英语初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还未成为共识,对文本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去年一个学年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借鉴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方法,是开展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汪老师将对话分为“Jim’s trouble”、”Dad’s advice”、“Jim’s plan”正是借鉴了语文文本解读的方法,以小标题的方式帮助学生为篇幅较长的文本理清了脉络。在此基础上,解读文本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围绕一个话题把事情讲清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背景叙述部分就已经提及he does not do well in PE, 学生即使不阅读对话文本的第一部分,也能解答这个问题,那么这部分就根本是多余的。事实上,这部分对话文本是语言的功能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一方面运用了含有副词比较级的句子,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Jim的体育不好体现在哪些具体项目上,另一方面文本在一步步教会我们如何安慰和鼓励他人,如何运用帮助他人分析优势和弱势。这样的语言交流不仅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样的文本解读才能从体现英语学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