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中的生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现多向互动作用的关系。课堂生态各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给课堂带来某种变化,通过课堂各要素彼此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互动,使课堂生态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
人的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要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教学活动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教学。师生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凭借教育教学媒介,共同遵守教育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生态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在成长和进步,可以说学生每天都站在一个新的增长点上,教师也在学生的促进下,不断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师生互为前提,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悉心培养和自身努力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越高,学生的成长也越快,同样,教师的成长程度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也相应地受到学生的影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发展和提高。
物质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课堂的自然因素、时空因素和教学设施因素等。课堂的自然因素是指课堂教室的大小、亮度、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时空因素是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安排、桌椅以及编排方式等;它们构成了课堂教学客观的时空环境和学生所知觉到的“主观空间”。教学设施包括课堂上所使用的各种教学媒介和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教学媒介有传统的黑板、粉笔,有现代的录音机、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有关实验器材等;学习工具包括教材、教辅书、纸、笔、计算器、电脑等。
精神因素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制度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有关制度。有来自社会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也有来自教师和班级的相关制度。因为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被打上了很深的社会制度和学校制度的烙印;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会对学生提出各个方面的要求,就形成了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课堂制度。同时,班级是学生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存在着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议,或者由学生协商形成的相关约定,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规则。
文化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包括信仰、价值、观念、习俗和师生作为课堂教与学行为者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素。文化因素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是潜移默化存在的,在师生教学生活的所有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课堂教室的布置是一种隐性课程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具有相对性,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不同学校、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价值观念和习俗等文化倾向。第三,具有普遍性,指所有的课堂教学共同的教育价值追求。如课堂教学的认知追求是所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等也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的认同痕迹。
心理因素是指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教师的教学心理主要指教师的心理意识、角色意识,包括教师课堂教学时的仪表状态、情绪情感、言行举止、专业素养、教学智慧、人格魅力等。学生学习心理,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念、学习的自我调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