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 的食物链规律
食物链(Food chain)概念,是由英国牛津大学埃托(Elton,l917)最先提出的, 其后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indeman)在《生态学中的营养动态方向》(1942)一文中给予了创造性论述,不过他坦率承认这是受了中国哲学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的启示。I2 同样,在小学英语教育中也存在着食物链规律。这种食物链现象基于教学的互动关系而将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参与元素联系起来形成链环, 并承担教书和育人两种功能。
但是, 课堂教学的食物链通常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型的食物链(Food chain),而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式食物网(Food webs)。从教学过程来看,其食物链为:教师的认真备课一课程的精心讲解一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一教师的认真备课一:从教师专业素养角度来看,其食物链为:教师自我检测不足一专业素养的提高一教学质量提高一教学效果明显一教师自我检测不足一;从师生关系来看,其食物链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良性师生互动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一教书育人成就感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一: 从教学同事关系来看,其食物链为:融洽的同事关系一教科研的协同合作一优秀教师群的出现一融洽的同事关系一。在这里,前项要素制约并影响着后项要素,后项要素呼吁并反馈着前项要素,它们之间互动互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
小学英语教学的食物链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教学硬件和软件的实力如何,无论生源的数量质量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为了实现“高效课堂”这个教学目标,师资力量的优劣依然是主导性因素,这就要求当代小学英语教育一线的教师采用如下的生存策略:首先集中力量不断找寻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其次强化多元的知识系谱,小学生的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牵涉到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团队意识的逐步培养、社会人生观念的有益熏陶等多方面基础教育。这就在儿童心理学、组织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对当代小学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极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