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语篇人文内涵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例谈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沈 波 213111
【摘要】
新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作出了重要的修订,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体现了语言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回归。笔者在认真解读修订版课标中关于“人文性”的阐述的基础上,以现行牛津小学英语6B教材为例,从“转变人文态度、感受人文关怀、改善思维方式、丰富人文知识”四个方面,谈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关注语言人文属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粗浅尝试。
【关键词】
人文素养 人文属性 牛津小学英语6B教材
【正文】
新课程改革十年间,小学英语课程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小学英语的新要求,依照教育部2009年12月会议的新精神,新版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作出了一些重要的修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在英语课标的修订中尚属首次。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体现了语言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回归。只有同时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小学英语才能被真正地视为一门语言学科。
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处处闪现“人文的火花”。小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同时,重视提炼语篇中蕴含的人文因素,要善于采集这些“火花”,将之积聚成为指引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火把”。本文以现行牛津小学英语6B教材为例,谈笔者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关注语言人文属性的粗浅尝试。
一、 转变人文态度 培养积极情感
人文态度是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一个人对待自己、他人、社会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表现出的风尚。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如能透过语言的功能属性,找到人文教育适当的切入口,必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如6B Unit 1 E 板块围绕着“I’ll be the goalkeeper”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每个孩子都亮出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才是守门员的最佳人选。笔者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比较级为语言的功能载体,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也鼓励他们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环节如下:
1. Read the passage by yourselves.(自读语篇,了解大意)
2. Make T / F (完成判断,关注其中的细节内容)
3. Let’s talk. What’s your idea about the goalkeeper? Talk about it like this:
[ I think should be the goalkeeper. Because is er ]
(让学生在读懂语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观点,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人,你认为谁应该当守门员?)
4. Do you want to be a goalkeeper? Why ? Why not ? (由语篇回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着全面认识自己。)
【S1: I want to be a goalkeeper. Because I’m shorter than Mike, but I think I jump higher.
S2: I want to be a goalkeeper. Because I’m taller than S1. And I run faster.
S3: I don’t play foot. But I sing better than many students in our class. I want to be a singer.
…… 】
在Unit 7 H板块say a rhyme有这样一首儿歌 “ I want to write a letter”,儿歌巧妙地将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放入一个语篇,让学生对比较级这个语法要点有更全面的认识。仔细咀嚼,这首儿歌也是培植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有效切入口。笔者设计了在拓展环节让学生回忆自己本学期的各方面表现,说一说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并模仿进行诗歌写作。
孩子们写下了不少精彩的小诗:
【I want to write a letter
To tell my dear mother
My PE is now much better
And I can jump much higher
I want to write a letter
To tell my dear father
My Chinese is much better
And I can write much longer
……】
二、 感受人文关怀 塑造和谐人格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简而言之,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人文体验,让学生感受人文关怀,形成“襟怀坦荡、踏实真诚、乐观热忱等”品性。这些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一旦扎根于学生内心,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同时他也能领悟并运用所学的人文知识与技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予他人心理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持。
6B Unit 2 More Exercise 的A版块语篇,是整册教材中最具人文意义的内容。语篇以Jim就自己的不善体育向父亲寻求帮助为情节,为教者提供了绝佳的渗透人文教育的契机。在阅读前活动,教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1. 让学生谈谈你所了解的英语老师,理解That’s true.
2. 以两个竞赛,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理解两个重难句子:“……runs faster than ……”和“……jumps higher than ……”,由竞赛结果引出be good at / do well in
3. 活动Say you say me. [I’m not good at ……,but I do well in …….]
(给学生语言支架,说说自己的优缺点,引出习语 Everyone has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适时对学生做了思想引导,每个人各有长短,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
在阅读后续活动部分,教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1.When you need help, who do you usually ask for ?
(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常你会向谁求助?用这个问题,提示学生在遇到麻烦时应该学会向你信任的人寻求帮助,而不是简单自己一个人去承受。)
2. If your friend have trouble, how can you help him/ her? Let’s learn from Jim’s Dad.
(提问学生:如果你的朋友遇到了麻烦,你应该怎么帮助他。你可以向Jim的爸爸学习。让学生找出语篇中有用的句子,并进行分析整理)
a. 询问原因:What’s the matter? Do you need help with ……?
b. 给予安慰:Don’t worry.
c. 帮助找出优点,树立自信:And you can … / But I think you …than…
d. 正面肯定与支持:That’s a good idea.
三、 改善思维方式 促进创新思维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和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之中,才能称之为素养”。由此不难发现,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识”通往“素养”最根本的桥梁。无怪乎,很多教育专家都将创新思维作为人文素养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应该关注语篇的思维训练点,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之中,或跳出情境之外,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之塞,激发他们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者在unit 3 Asking the way A板块语篇中,向学生提问 Where does he want to go?学生很容易就说出答案,笔者一路适时追问,将引入语篇情境之中,鼓励学生拓宽思路,发散思维,舒展想象的翅膀。
【T: Why does he want to go to the History Museum?
S1: Because he wants to take some photos about Nanjing .
S2:Because he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Nanjing .
S3:Because he wants to know about old Nanjing .
……
T: Wonderful! If you want to know a city, go to the city History Museum .
Why does he want to go to the post office?
S: Because he wants to post a letter to his family.
T: What will he say in the letter?
S: He will tell his family about Nanjing’s history.
He will give some photos to his son / daughter about Nanjing as a present.
……】
学生精读语篇之后,笔者又启发学生思考: If you were Mr Smith , How would you like to go there , on foot or by bus? (如果你是史密斯先生,你会选择如何去那儿?)
【学生的分析观点不一,精彩纷呈:
S1:I would like to go there by bus , because I can get there faster.
S2:I would like to go there by bus, it’s easy. I can’t miss the history museum.
S3:I would like to go there on foot, I can do some exercise.
S4:I would like to go there on foot, I can take nice pictures.
S5:I would like to go there on foot, I can save money.
……】
在Unit The Seasons A板块语篇教学的拓展环节,笔者领着学生跳出语篇本身的情境,像续写一般,让学生根据纽约四季的气候特点,为苏洋的爸爸收拾行李提出建议。
【T: Su Yang’s dad is going to New York soon. What does he need for the seasons there ? Work in groups and make a list.
S1: He needs an umbrella.
T: Why?
S1: Because there’s a lot of rain in spring in New York .
S2: I think he needs a pair of warm gloves. Because it’s colder in New York than in Nanjing .
S3:I think he needs a tent.
T: (笑)Why ?
S3: Because in autumn it is cool and sunny. Su Yang’s dad can go camping with his new friends.
(掌声)】
四、 丰富人文知识,拓宽文化视野
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首先要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即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为着眼点,逐步扩展人文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中西文化的异同。在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一课的E板块语篇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 It’s for your class project.学生没有类似的学习经历,只通过project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学校的课题”,还是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笔者由这个颇具特色的英语单词,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美国中小学的project学习方式。中国学生的功课大部分以抄写,做习题居多,而美国学生的功课却以任务性作业或项目性作业为主。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3-5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Project,如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剧本并表演,辩论演讲,或完成一个科技小制作等。语篇中所说的class project,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班级课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它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究,有时候需要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而在课堂上只是呈现成果、展现作品罢了。对project的解读,彻底颠覆了孩子们对美国学生没有课后作业,没有学业压力的印象。
而Project任务繁杂,必须由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协作,这也使学生体会project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培养团队精神。笔者告诉学生,在美国找工作,必须强调自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因为善于合作能形成良好的社交氛围,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学生由此对培养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的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给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点亮了一盏航标灯,照亮了小学英语课改的深化之路。而其中英语课程“人文性”的详细解读,更加强了课标的可操作性,激发了教师们对于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反思和探讨。广大英语教师应认真领会修订版课标精神,善于提炼语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从“转变人文态度、感受人文关怀、改善思维方式、丰富人文知识”四个方面关注英语学科中语言的人文属性,由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塑造学生和谐的人格,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峰,“《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背景和内容专题报告”,2011年8月;
2. 何民,“美国的教育考察及思考”,2010年10月;
3. 龙应台,“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国青年》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