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4 Then and now 教后反思
本堂课总体感觉结构清晰,过度非常自然,以下从生态课堂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课的优点和不足。
1. 兴趣场:把握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我在warm-up环节让学生们快速地复习了各类发明,然后让学生们简单探讨了”What invention do you like? Why?”, 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们将学习哪几个发明,也让学生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简洁的开头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接下来的主要学习环节中。
2. 思维场:突出思维的训练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在本堂课中用非常清晰的课堂结构很好地引导学生来思维。从第一个环节的初读,找出6个发明和各个发明出现的时间,到根据time line 来把各个发明出现的顺序进行梳理,到最后让学生们自己order the inventions by date。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于阅读材料有了较好的把握。同时,这种引导方式,也在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阅读的技巧。
3. 情感场:学生的发散思维被鼓励。
在 “Can you make some sentences?”的环节中,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我们不常用到的句子表达方式,我听到后没有忽视这个学生的想法,而是对他的积极地思考给予了肯定鼓励,并对于这种不常用的表达方式简要的进行了讲解。
整堂课的各个步骤过渡很自然,环环相扣,只有其中一个步骤有待商榷。在学生对于整个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了学习梳理,填完表格,读完人名后,此时是否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地朗读文本之后再进行“Can you make the sentences?”这个环节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