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的科学解读1、“教育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及“生态课堂”研究现状分析生态学最早是从对动物的研究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成为动物生态学,植物也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为植物生态学,它们共同属于自然生态学的范畴。后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从自然科学领域被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单独成为一个系统,即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国家兴起的新兴边缘学科。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正在起步。教育生态系统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范畴,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前者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领域内的大教育系统的问题,比如:文化与教育、人口与教育、教育资源与教育、政治经济与教育、学校生态分布等等;后者主要是将研究对象缩小到学校、教室、教学设备、课程等对教学有直接影响的微观问题,如:学校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等。目前,在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对于宏观的大教育问题研究得较多,都是由一些专家、学者、教授们进行的。而用生态系统理论去研究微观的课堂教学问题比较少,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曾提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信息流、教学手段等多种要素组成,使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结构;本世纪初,又有学者进一步提出课堂是教育情景中人(教师和学生)与环境(教室及其中的设施)互动而构成的基本系统。只是当时由于理论依据的不充分,他们未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我们给课堂生态系统下个定义就是:所谓“课堂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课堂生态系统要素分析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课堂是由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系统的整体,该系统中不仅存在着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也存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或者说与环境的其他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在共生与合作中结成生命共同体。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是生物界发展到最高层次而又脱离了动物界的人,是有责任的、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人。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则无法构成课堂。课堂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课堂环境中的各生物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互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要素又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指:(1)课堂自然要素。课堂自然要素对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进行有很大的影响,但在实际的课堂情景中却常常被忽视,如教室内物体的颜色、教室的采光、温度、噪音。颜色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和情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证明,教室墙壁颜色灰暗或过于明亮都会造成阅读困难。教室的采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视觉功能,光线不足或过度都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室温度的高低是影响学生行为和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噪音可导致精神压力,还会干扰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可以使师生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增强、创新的灵感不断闪观。相反,在诸如光线、气味、温度等与人的适应能力极不协调的情况下,比如过度闷热或者阴暗等条件下,课堂也会走人一个糟糕的氛围。(2)课堂时空要素。从夸美纽斯开始,“时空”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制约要素,影响着我们对课堂进行更加宽松的理解,影响着课堂生机的迸发。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时间的密度、节奏和效率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课堂空间的组织形式、空间密度,或者说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不仅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课堂交往和参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环境越拥挤,学生参与正常课堂活动的权利越小,平均学习成绩越差。这里,主要谈一谈座位的编排方式。任何一种座位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思想,暗含了教师所期望的交往方式。我们现在主要的座位编排方式是行列式,也叫秧田式。这种方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暗示着教师的权威地位,可以使教师易于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较充分地发挥主控作用,减少学生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纪律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专心听讲,也易于教师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是适合的,并显示出优越之处,如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但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利于开展小组或者全班讨论,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通过相互间频繁的、全面的交往达到相互交融,展现自我价值,培养协同合作的精神,也不利于学生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这是一种专制型的教学:强迫灌输而不是主动参与,过分依赖而不是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