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是培养品德良好、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儿童,它承载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任务。所以,为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它的教学空间不仅仅在于课堂,课程资源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而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在《不说话的老师》中教师没有照本宣科地讲述知识点,而是给学生准备了蜗牛一只,牛肉、粮食、蔬菜、青草各一盘,还有一杯带盖的热水和一杯带盖的凉水。正是这些课程资源的补充,学生才得以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一)我这样做:
在执教五下第十三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甚远,而教材中的例子也并不多,如何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进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呢?在分析了教材和学情之后,我觉得课程资源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开始了尝试,课前,我布置学生采访社区中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战士或上网了解这两场战役的情况,采访周围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生活,这样,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从课堂走到了社区、家庭,从书本走到了网络。另外课前我还找来了《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并且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这一切大大地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学生认识,学生也不再讨厌这种历史题材的课文了。
(二)效果:
课文的重点之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刻的意义,学生仅仅凭借教材上的几页内容,难免以偏概全或不能深入地理解、感悟。因此,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多渠道地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加上教师及时地补充的影像资料,使得学生在这节课上真正地读深读透,既了解了这段历史,又对革命英雄产生了崇敬之情,同时还知道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