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因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儿童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会使课堂有滋有味,充满灵动。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心学生的生活体验,本着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中体验,从体验中感悟,再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美国教师在给中国孩子上课时就选用了孩子们熟悉的蜗牛进行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我这样做:
以四下第一课《在公共汽车上》为例,我进行了实践。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公共场所的公共规则,我设计了“汽车旅行记”的活动,进行课堂模拟,分别带学生来到“电影院”、“ 厕所”、“超市”、“饭店”等公共场所,让学生讨论在该场所应遵守的规则。所选的这些公共场所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地方,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讨论规则时,极快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公共场所的公共规则。在这个活动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当场检验学生行为的活动:让站在原位,检查一下桌肚、桌上、地上是否有垃圾,桌子、凳子是否摆放整齐。因为多媒体教室也是公共场所,当我们使用完后也应该及时恢复原样。当时依然有少数同学桌椅没有摆放整齐,但是我相信,他们通过刚刚的活动,一定会加深印象,能把今天学到的公共规则,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效果:
从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教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理性认识,再回归生活实际进行辨析、检验,最后指导生活。品德课讲究的是“知、情、意、行”,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规则的道理。
拿着书,我们怎样上品德课?
当我进行了一年的实践,当我看到品德这门课不再是附属品,当我看到现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睛灵动、有神,我知道,拿着书,我们应该这样上品德课:我们应该“用书”,但不“唯书”。我们的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话题、范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材,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学生的情况,像那位美国老师那样,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努力创设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我相信,只要这样做,我们的品德课、我们的学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