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教学过程,优化快乐音乐课堂(一)
教材提供的只是教学的指导性材料,而不同的时期,学生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地区,学生所受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所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对内容的重组,使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
(1)同一课时的内容进行重组
我们采用了调整出现顺序,使静态知识变“活”。教材多半时候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知识,因此它是静态的。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活动,充分暴露思维的全过程,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
(2)同一单元的内容进行重组
在单元教学中采用内容的浓缩和延伸,让学生的思维更具跳跃性,让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已有思维规律,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调整和重组,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应学生,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实现教学的生态化。
(3)跨年级的内容进行重组
教师跨年级重组教材,首先对整个教材体系有比较完整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源认知,找到知识的生长点,采用巧用迁移和开放设计,对相关内容进行重组,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4)跨学科的内容进行重组
美术是静止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可以有机整合;文学常用音乐来演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两者亦可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的功效显著,用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把音乐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和舞蹈,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