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一)调动已有经验
杜威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此,教学要做到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强调通过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儿童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例如:一上《冬爷爷在哪里》一课,感知冬天天气的变化时教师设计如下几个环节。1.出示某一天的天气情况图片,让学生说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2.分配小组四色任务红色:你们小组的同学分别穿了几件衣服?黄色:你们小组的同学最多穿了几件?最少呢?蓝色:穿得最少的同学早晚出门时应该怎么穿衣服呢?绿色:穿得最多的同学到了中午或者活动时,应该怎么做呢?3.认识零下温度,并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温度下如何穿衣。4.气温对我们在冬天做好御寒保暖工作很重要,怎样知道天气情况呢?通过这些来源于儿童生活的问题,让他们去观察、思考、体验和探究冬天的天气变化,并指导他们在寒冬腊月中如何御寒。此课在感知冬天的运动也有变化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冬季可以玩哪些游戏,做哪些运动,当说到跳绳踢毽子时就即兴让学生在课堂上跳一跳、踢一踢,比一比、赛一赛,学生兴致盎然。待他们运动结束后,发现身子热乎了,自然就体会到为什么冬季要开展这些活动的原因了。正是课堂上的这些活动源于儿童最基础、最本源、最真实的生活,才激活了儿童的生活体验,调动了儿童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促进了道德品质的学习。
(二)模拟生活场景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讲过: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育都是无效的。课堂要有实效性,要通过对话、交往来实现。教学中要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模拟生活场景,能有效帮助学生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例如,四上《逛商场》一课,组织学生开展情景模拟活动:1.买东西忘拿了,怎么办?2. 买到了不合格产品,如何退换?3.怎样购买一台复读机?4.我没有拿东西,保安却要检查我的口袋,怎么办?让学生分组通过抽签进行模拟活动,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样的场景模拟是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日常经验展开的,学生在这种场景中立刻引起情绪反应,展开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升华,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和道理。并以购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情景模拟,提升了能力,让学生获得体验,得到感悟,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