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课堂应立足于“生本”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学生在课堂上要渡过自己的几年、十几年的时光,这时的课堂体验再也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不仅要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还应当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和谋生,更是为了人格的完整,为了个人的终身学习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构建生态课堂,必须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生态课堂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开发与使用课堂资源。一方面要开发课程资源与学生智力资源,把握重点,抓住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再生资源,形成资源使用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及时利用课堂随机相生的生成性的资源,为学生的发展与资源再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创设与生态课堂相适应的和谐空间环境。
二、生态课堂应注重于“合作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有义务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错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要随意打断、急于纠正,更不要挖苦、讽刺和嘲笑。同时,教师应用赞赏的目光及言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三、 生态课堂应追求于“愉悦”
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部分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课堂要尽量满足学生“好奇”、“好学”、“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授课时的眼神要亲切,态度应热情。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要主次有别,层次分明,教学节奏要快慢得当。要注意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