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我在常常会因为一些课堂上发生的意外而灵机一动得到意外的收获。一次音乐课上,一位调皮的学生把书卷成喇叭状吹出“嘀嘀嘀嘀哒嘀嘀····” 的“冲锋号”的声音引得同们哄堂大笑。我刚想呵斥他,忽然灵机一动:今天不正要欣赏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吗,何不来个模拟演奏呢? “同学们,今天,我想在咱们班上临时组建一支民族管弦乐队,你们说好吗?”学生们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老师想请你们欣赏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不过有一个要求,请你们在欣赏音乐时用你们的身体动作来模拟各种乐器的演奏,同时请注意音乐的节奏、速度和力度。”学生们恍然大悟。按照民族管弦乐的分类,我将学生分成吹管乐、弹拨乐、拉弦乐、打击乐四组进行模拟演奏。音乐响起,在欣赏体验中,学生的身体随着音乐律动起来。一曲终了,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然后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声中,我出示了这首民族管弦乐的作品名称——《丰收锣鼓》。让学生们听听这些乐器演奏的声音和我们学校的乐器声音有什么不同?看看和我们的乐器有什么不同,此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部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我的这个“灵机一动”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陈侃轩的这个恶作剧生成了这一节“生态课堂”。这一节生成的“生态课堂”,适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更乐于接受这样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