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融通各类活动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实施与管理建议中都提及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要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我个人认为,”我与学校”题材课型在实施的过程中就更具这样一种“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结合的形态讲,主要有前移后续和统分结合两种:
(一)前移后续式
这是一种相互独立式的结合构成。当我们以“我与学校”某个主题为基点,“前移”即在教学之前借助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资源进行前移性准备或铺垫,“后续”则是在教学之后通过自主训练、小课题研究、体验日记、课后实践、公益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实现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拓展与提升。这样一种结合,既有内容的结合,也有形式的结合。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教学时,就可以和其他学科有个协商,把各自有关“春天”主题的内容相对集中,并根据《品德与生活》教材编排的线索做一个排序,明确谁先上,谁后上,了解可链接的其他学科资源,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和学校春游活动进行整合:集体春游,找春天;语文课学习《古诗两首<春雨><春晓>》,积累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音乐课学习《到郊外去》,唱响春天的歌;美术课,画一画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资源,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学生也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统分结合式
“我与学校”相关主题教学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结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加,它需要在凸显各自独特的同时,实现1+1>2的育人价值。所以,我们需要研究主题单元中哪些内容以上课的方式教学更好,哪些以班队活动的形式展开更好,哪些更适合晨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哪些需要主动对接学校主题教育,等等。如此统分结合,可以实现不同课程、长短活动的优势互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应。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5课《我是教室美容师》,有位老师围绕目标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分成这样几个阶段展开:品德与社会课展望“美容”前景,开展教室满意度测评,学生例举喜欢的理由和不满意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其他班级教室,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汲取亮点,畅谈自己理想的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美容”行动,确定改进项目,自主选择申报,小组分工合作;班队活动展现“美容”风采,分组汇报展示,大组交流互动,实施多元评价;班级文化建设展示“美容”成果,吸纳改进意见,完善班级制度;品德与社会课畅谈“新教室,新感受”,分享成长快乐。
这样一种设计,非常开放,但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进入三年级后,随着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组织开展“我是教室美容师”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室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空间,自己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和美化自己的成长空间,消除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因素,从而在教室里更愉快地生活和成长,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审美品位,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