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当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时, 不仅会经常注意有关体育信息,自觉学习体育知识,观看体育比赛,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兴趣开始是要靠培养的,而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一环紧扣一环。例如当一个小孩受家庭、学校的感染,经常看篮球赛,就觉得很好玩,自己玩的很开心,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就会有理想参加比赛,为班、为校争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时,首先要找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并针对他们心理活动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去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有乐趣,并逐渐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2、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例如,我在上排球传垫球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体会,小组互相讨论合作,在尝试中动手、动脑,主动向老师提问,然后经过老师的引导、示范,使学生能领悟新的教学内容,能主动地去继续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并在身体练习中创新学练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会越来越轻松、自如,教师教学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3、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例如,我在教学传接球时,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抢断球游戏,然后请学生自议体会到的动作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体育练习的效果。
4、学生主动锻炼能力的培养
学生反复练习某一种动作,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一定是随着练习的次数而加大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呈波浪式递进过程,如果盲目地认为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其实是增加学生的练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教育的科学性原则,要让苦练和巧练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锻炼。如我在教200米跑时,意识到如果让学生跑完一组又跑一组,学生很快就会反感,于是我就把每次跑的人分成二到三组,每组相隔一定的间距做追逐跑的游戏,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就调动上来了,你追我赶,效果明显可见。
5、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动作练习的正误,学习成效等。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实际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激发学习动机,增进学习效率,同时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
6、学生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互相交往,增强了彼此间的情感,也增强了道德品质的锤炼,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例如,打篮球、踢足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进而有利于培养凝聚力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互相之间有些不顺心的事,也会向好友诉说,从而减轻消除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压抑,使心理处于平衡,保证了心理健康。
体育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往,有利于增强互相之间的学习机会,使同学间可以扬长避短,学习别人的经验。体育课上的活动是学生交流、娱乐、休息、调节的良方,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