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初,向教研组申请了片“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学校很是支持,我开始了积极的准备,从初拟教案到一次修改、两次修改、三次、四次……从第一次试上的紧张无序到后来的灵活自如,期待着、紧张着,终于在 3月29日 ,呈现了一堂较为满意的课,区教研室 李珊珊 老师和各兄弟学校老师充分给与了肯定和赞扬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次活动让我受益颇多!
现就这节课做以下反思: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围绕“梦”这个主线,教学环节设计紧密,过渡自然,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尤其欣赏处的设计,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梦的意境中,对二、三拍子的感受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显著。《蒲公英》的歌曲教唱,由简到难,重难点突出,三角铁辅助提示弱起小节、魔法球感受强弱、结束句“飞”字的处理等几处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这次研究重点的教唱,我没有对其充分的重视,是这节课的一大遗憾!
这次研究的专题是小学低年级段的歌唱教学, 李 老师在总结时提到,我们的研究要关注更加具体的问题,如歌唱中的音准。我这次的教唱运用新颖的方式,采用听唱方法,学生的演唱激情很高,但是作为老师的我没有及时的对学生演唱不准确的乐句进行校正,导致学生演唱时音准不到位,学生得到了快乐,但是却失掉了音乐,得不偿失。还有音色,因为《蒲公英》要用柔和、连贯的声音,这种音色的提示应该从读歌词的时候就要开始,我在这个地方却只注重了弱起的提示,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啊!歌曲中打击乐器、律动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但是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辅助声音、美化声音的,还是应该以声音为主为重,切不可分不清主辅,另外 李 老师提到的一个小细节,让我感受颇深,就是在弱起小节处,我边奏三角铁嘴里边数“1、2、3、12”如果改成“123、223、323、42草地”效果会更明显有效。
这次活动让我收获很多,正如蔡主任所说,“和小树一起成长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我们这些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