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老师一朵花》教学反思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认为,教学设计是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即“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 显而易见,“我要去哪里?”讨论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而“我如何去哪里”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策略,最后一问,就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考量。
在品德教学中,我认为也可以借鉴马杰的“三问”来展开对《我送老师一朵花》这堂课的思考。
一、我要去哪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我送老师一朵花》,有人觉得最适合的教学时机是在临近教师节,因为教育时机契合,让学生在尊师重教的环境氛围中向老师表达谢意更为应景。其实不然,让学生理解和尊重老师,关注老师平时的情感和态度,并给与真切地关怀,这都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教育的渗透。就想某教研员所说,品德课所有的内容都只是一个话题,并不局限于某一时刻。教材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滞后性。
既然如此,《我》这一教学文本,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送老师?这朵花是什么“花”?在进行解读和取舍之后,就可以定位在,这给了老师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这也是向学生真实展现自已工作状态的契机, 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的爱是释放在生活中的每一天,甚至是每一个小细节,从而用心去感受,去体会理解,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体谅和关心老师,找到学生和老师和谐沟通的有效途径。
二、我如何去那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我》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出示图片展现老师忙碌的场景,呈现教师的课程安排表,请学生回忆和老师生活中点滴,以此来帮助学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心。调动了学生的记忆储备,让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各种教学资源的刺激下,认真投入了课堂教学之中。
但是我们也看到,各种资源的进入,有些资源只是昙花一现,如能进行整合利用,势必会另其焕发新的光彩,甚至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和教师对资源的整合利用的能力。比如,老师在展示工作照片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当时场景,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不光能和后面的环节整合,还能将资源用足,用尽,用值。
三: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考量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已经达到了那里”,就是对于当初设定教学目标的考量和提升。整堂课,在学生了解回忆自己和老师共度的时光,体会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向老师表达感谢之情,比如讲个笑话,送个剪纸,做张贺卡等,可以说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也感觉到,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爱不是给予,而是真诚的关怀,就像老师对学生的和风细雨的滋润,学生同样可以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回报,比如; 在发现老师上课劳累时,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帮助老师整理整理讲台……这些,看似小事,其实远比贺卡来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