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掉了一颗牙》教学反思
——活动教学的四个关注
1、 活动教学关注学生的教学起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走进课堂,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那么在我们的教学组织中,就要能够正视和用好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摆正学生的教学起点,很好的运用学生本身这个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添光增彩。《我掉了一颗牙》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就很好地处理了学生教学起点和新授知识之间的关系。在“火眼金睛小牙医”这一板块的教学时,老师在请小朋友看完视频之后问:“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有小朋友说道:“她刷牙的时间太短了。”蒋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刷牙需要多少时间?”当小朋友指出视频中的小朋友的刷牙方式是错误的,老师问:“你是怎样刷牙的?”发现几位小朋友的刷牙方式都是错误的时,老师并不是急于告诉小朋友,横着刷牙是错的,而是由转问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小朋友的刷牙方法和她不一样?”于是有一些竖着刷牙的小朋友做了自己刷牙的示范。老师又说:“到底该怎样刷牙呢,我们请牙博士来教教大家。”然后播放牙博士教刷牙的视频。在这段教学中,我们看到老师并不是急于告诉小朋友对的或错的,而是反复引导和运用小朋友的生活积累,在交流中引发矛盾和冲突,究竟哪一种刷牙方式是正确的,正当学生们急于正确的刷牙方式的时候,老师才解开谜底。我认为老师很好地预设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较好的让学生的学习起点为教学服务,使得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
2、活动教学关注教学细节
老师在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时,用了大量的时间,在几个关键之处反复的进行指导和反馈。我们一起回顾课堂:火眼金睛小牙医——牙博士教刷牙——拿出牙模探讨刷牙方法——学生自己刷牙——同桌面对面刷牙。整个过程大概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我认为这个时间花得值。在这样的反复探讨中,学生 对于正确的刷牙方法,反复巩固,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老师拿出牙模。和小朋友交流刷牙方法的时候,老师不断地请小朋友上去讲他们从视频里学习到的正确的方法,在牙模上进行演示,对错误的方法予以纠正,并且在大屏上还总结出刷法的方法加以巩固。然后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正确的刷牙方法。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不断的动脑,思考,纠正,接受正确的信息,又动手进行操作,实现了课标“动手又动脑”的理念。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活动教学关注学生的交流反馈
活动,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有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体验,从而激发情感,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因此在活动教学时,进行活动反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怎样的交流反馈是有效的,是恰到好处的?有些老师并不是掌握的很好。有的为了流程而反馈,交流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中。我觉得交流反馈,目标指向应该是所教内容的掌握,比如在“火眼金睛小牙医”环节,老师问学生:“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当小朋友纷纷发言时,老师不断地和小朋友们进行互动,使初步的正确观念爱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当观看了“牙博士教刷牙”的视频以后,老师拿出牙模,和学生一起反复探讨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在牙模上作模拟练习,这样的教学经历,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对正确的方法的掌握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对学生交流和反馈舍得花时间,舍得花精力,因为老师知道这堂课中只要学生能够掌握一点技能,也是值得了。当然,如果老师将后面“同学面对面”刷牙这一环节也能进行一下反馈,让同学评一评对方刷牙方法的正确与否,那么就真正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反馈就更有效。
4、活动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提倡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因为伴随着活动,学生必然产生一定的体验和感受,而学生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在活动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这节课中,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将酸化过的鸡蛋和平时的鸡蛋作比较,让学生捏一捏,感受酸化过的牙齿就如这个鸡蛋一样变得柔软脆弱;再让学生闻一闻,感受酸化过的牙齿就如这个鸡蛋一样变得酸酸臭臭,一股难闻的异味。有了这些亲身的经历,当老师出示蛀牙的图片,说:“如果我们不保护好自己的牙齿,细菌就会这样酸化你的牙齿,你的牙齿就会变成这个样子。”时,学生此时的内心感受可想而知,学生当时就情不自禁地发出惊讶声,情不自禁地说:“我可不想要这样的牙齿。”这种内心情感的经历,有效地推动学生为保护自己的牙齿来学习正确的刷牙方式。所以后面的教学能够展开得很充分。这就是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种内心的体验,实现德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