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博客
2.课程类型:科学类课程
3.教学材料:自编
4.授课教师:信息教师
5.授课对象:3~5年级学生
二、课程开发背景
新课程提出:评价方式必须重视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成长中的主动性,重视对实践和探究能力的考察,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近年来,我校着力建设“学生成长博客”网站,以多媒体形式收集和组织成长记录的内容,多维立体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生突显个性,展示自我,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主动发展。
二、课程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恰当地使用Blog、Word等软件功能完成信息的加工、表达与发布,掌握网络博客平台下的学习方法。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培养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交流,取长补短,自评、互评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见下表:
三年级 | ||
章节 |
内容 |
课时安排 |
一、注册用户与管理站点 |
1.1 找到注册用户;1.2 填写注册选项;1.3 注册成功;1.4 查看首页;1.5 站点设置 |
1课时 |
二、日志的发表和管理 |
2.1 发表日志; 2.2 修改和删除日志 |
1课时 |
三、发布相片和管理相册 |
3.1进入相册管理;3.2 发布一张相片;3.3 查看发布成功的图片; |
1课时 |
3.4大头贴;3.5 相册分类;3.6 相册管理;3.7 相册评论 |
1课时 | |
四、发表并管理留言 |
4.1 留言板是什么;4.2 如何给别人的BLOG留言;4.3 管理留言 |
1课时 |
五、发表并管理评论 |
5.1 评论是什么;5.2 进入评论管理;5.3 回复评论; 5.4 修改评论 5.5 删除评论 |
1课时 |
六、更新数据 |
6.1 更新数据的作用;6.2 进入更新数据;6.3 更新数据各部分的作用;6.4 更新数据的操作 |
1课时 |
七、文档管理 |
7.1 上传文档;7.2 文档管理;7.3 文档评论 |
1课时 |
四年级 | ||
一、日志发表的详细操作 |
1.1 日志专题;1.2 对日志进行编辑; ;1.3 日志中图片、音频和视频;1.4 使用标签;1.5 保存日志到草稿箱;1.6 给日志浏览设定权限;1.7 为日志设定单独的文件名;1.8 为日志添加摘要;1.9 将日志发表在圈子里;1.10 推荐日志;1.11 反映问题 |
1 |
1 | ||
1 | ||
二、模板的管理和使用 |
2.1 模板使用简介;2.2 选择模板;2.3 备份模板; |
1 |
2.4 修改主模板;2.5 修改副模板 |
1 | |
三、圈子的管理 |
3.1 圈子最近话题;3.2 我管理的圈子;3.3 我加入的圈子;3.4 创建新圈子;3.5 发出的邀请;3.6 收到的邀请; 3.7 发出的申请;3.8 收到的申请 |
1 |
四、使用订阅 |
4.1 什么是订阅(RSS);4.2 订阅(RSS)可以做什么;4.3 怎样寻找RSS源 ;4.4 添加订阅;4.5 管理订阅; 4.6 添加订阅分类 |
1 |
五、好友管理 |
6.1 进入好友管理界面;6.2 查看好友;6.3 添加好友;6.4 黑名单;6.5 添加黑名单;6.6 发送短信; |
1 |
五、课程实施建议:
1、适合对象:三、四、五年级学生
2、课时安排:每学期4课时,信息技术课中实施
3、场地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室
4、教学策略
在课程的选题中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交叉的内容,这样既避免开设的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合,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类课程中充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这些现代信息工具,形成现代信息学科与传统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相互交融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可以说,信息技术是贯穿此类校本课程始终的,反过来说,也只有有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包括网络、信息平台与学生信息技术手段)支撑,这类课程才得以充实、丰满。
此外,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强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策划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在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导航、咨询、指导作用。
六、课程评价建议:
1.对校本课程实施评价:
学校 通过召开学生、家长、教师等各方面代表座谈会、填写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对校本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征求各方面对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将根据反馈意见,逐步完善方案,改进措施,规范实施。
2.对教师教学评价:
学校发挥评价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听课、调查访问、查阅教案和课程纲要、课时完成情况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评学评教重要依据。
3.对学生学习评价:
学校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采用发展性评价,多样性评价方式。在学生活动情景中评价学生,提倡学生自我评价;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等形式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