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雅教育的内涵
博雅教育在起源于古希腊,原意为“自由的教育”,美国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香港称为博雅教育,台湾称为通识教育,在中国普遍称为素质教育。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存在一种既非实用,亦非必需,而是自由的和高尚的教育,也就是“自由人科学”的博雅教育,并认为博雅教育是与“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纽曼也认为,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在于博雅教育。1927年,耶鲁学院发表的《一份关于博雅课程的报告》中提出,博雅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无论何时,都不能漠视博雅教育对人的发展和专业学习等方面的伟大作用。该报告认为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博雅教育也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博雅是指“学识渊博雅正”之意。儒家以“六艺”:诗、书、礼、射、御、数作为教学内容,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即有德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高雅道德修养的博雅之人。关于博雅教育的实质和理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二、职业院校的博雅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院校办学的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学研相融合,区域经济体与学校的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为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办学时对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理解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为教育目标,致力于专业技能教育,因此,普遍存在以下状况:
1.职业院校的博雅教育被边缘化
在市场决定培养需求的环境下,一些职业院校致力于校企合作,市场与专业融合,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根据市场岗位的需求。在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职业教育成了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将“技能”的获得等值于获得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院校的教学重心自然也往职业技能倾斜,博雅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学生的人文价值观、情感与审美等博雅教育被边缘化甚至不存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视野之中。
2.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博雅教育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对象是90后学生,他们生活在一个主张多元化、追求多样化的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透明快捷以及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得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大为提高,但同时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紊乱以及互联网的特点,也造成他们内心空虚和失衡、敏感而脆弱、渴望亲情又淡漠亲情、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博雅人文教育。
3.职业教育回归博雅教育势在必行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文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建立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职业硕士互通互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职业教育不再是层次教育,而是与普通教育平行发展的类型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取代单一型人才,如何把握住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的终极目标,成为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
博雅教育基于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符合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和要求。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必须从专业、职业训练向博雅教育回归。在教学中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博雅教育,使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的职业教育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
三、岭南职院的博雅教育实践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博雅教育的实践中,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突破传统观念,树立全人教育的高职院校博雅办学理念
岭南职院在关注校企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提出“先做人、后做事”的育人观念,突破传统观念,树立了全人教育的高职院校博雅办学理念。首先是成立了博雅教育学院,并开展一系列的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高职博雅教育改革尝试和探索。例如,开展国学经典早读活动,利用早上1、2节上课前15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大一读《弟子规》《论语》;大二则结合各专业分别诵读《老子》《孙子兵法》《天工开物》《黄帝内经》《三十六计》《小窗幽记》等;将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带进校园,在校园举办中秋、端午等节日民俗活动,促进学生对民族节日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举办国学经典知识竞赛,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氛围,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等。其次,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博雅教育中心,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博雅教育研究,从管理角度对博雅教育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关注。再次,培养一支博雅教育师资团队。为了加强博雅教育的师资力量,岭南职院开展了系列的师资培训:从讲师特训营培训到博雅讲师选拔、从“论语一百”到博雅文训等,讲师团队利用暑假研讨备课,培养了一批博雅讲师从而保证博雅教育的深入开展。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博雅教育实践与思考2.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博雅教育体系
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并将所学内化,方可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撑,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分层次、逐步递进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岭南职院构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博雅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包括七个模块主题:国学经典教育、公民教育、成长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志愿服务。体系表现为一系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博雅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如《国学精粹》必修课程、博雅文训、博雅学堂微课程、传统文化工作坊、岭南科技文化节、金点子大赛、经典阅读节、岭南文化大讲堂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如《国学精粹》课程,开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诗词文学、汉字书法国画、戏曲审美艺术、传统建筑、节日民俗等呈现于课堂,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合到专业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博雅文训,则是与新生军训同时进行的入学教育。军训与文训并进,为新生打造了全新的入学体验,更是博雅教育改革的一次新举措,包括六大模块内容:弟子规、太极拳、大学生礼仪、健康养生、感恩教育、安全与应急避险等。文训这场传统文化盛宴,对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尽早成为一名具有全面发展意识、能够主动学习的合格的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体验结合、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结合,被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分阶段逐步递进开展实施,对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实施博雅教育证书的制度管理,开发利用博雅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以解决过去活动目的性较差、参与度低、后期效果不跟踪等等问题,实现网上预约、课程管理、咨询搜索、提交作业与评价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的功能。
3.成立清远校区明德书院
书院教育起源于先秦,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并发扬光大。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具有潜在课程的理念内涵,是一种环境教育。学生在书院里跟随老师学习,并在书院里生活与交流,通过书院氛围环境,最终实现“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教育。古代著名的书院有朱熹的岳麓书院、石介的泰山书院等。西方也有书院教育例子,如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住宿学院。当下一些高校在寻求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之际,试图融合西方传统博雅教育和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神,尝试一种住宿学院式的新书院教育。2015年初,岭南职院发文决定在清远校区成立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首个书院——明德书院。明德书院将要承担的职责明确包括:承担学生的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博雅教育和素质拓展、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管理等工作。这一举措为博雅教育的开展营造了环境氛围,也提供了政策支撑。
四、关于职业院校博雅教育的几点思考
岭南职院将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学习与体验相结合,社会实践与项目带动相结合,构建学生的成长支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志愿精神、创新能力,为其他职业院校推广博雅教育提供了一些学习借鉴的经验。
然而,岭南职院的博雅教育改革仍属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特色形成还需时日,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置还有待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还不稳定,有些活动有形式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民办职业院校的岭南职院,其办学机制灵活,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创新在同类型院校当中遥遥领先,但也因其办学性质,其教育改革的原始点来自管理高层,随着高层领导的变换,其办学理念和政策也随之发生改变。事实上,在岭南职院的博雅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也出现过如此反复的状况。
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实现博雅教育,培养“道艺结合”、 实现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极目标,不能不思考以下问题:
1.职业院校要坚定地树立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
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办学理念模糊或者出现偏差,会导致导致培养目标的偏差。如果侧重于“职业性”和“技能性”,将重心放在职业技能的训练上,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局面,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这样的办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成为缺乏人文素养内涵的“工匠”,存在文化底蕴不够丰厚,正义感、责任感淡化,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坚定地确立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传统,为实施专业技能教育与博雅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应成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博雅教育的实施切忌流于形式
博雅教育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事情,因此,实施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流于形式。一些职业院校在实施博雅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方法简单或者流于形式的现象。例如,把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学科教育,简单地开设了人文课程或组织一些讲座和活动就认为是开展博雅教育;博雅教育课程的设置没有形成体系,每一内容或专题没有相关性、递进性,学生或者提不起兴趣参加,或者忙于活动当中,谈不上人文熏陶,更谈不上构建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撑;把博雅教育当成了人文知识的灌输,让学生熟记一些名人故事、人文知识等就认为是博雅教育。岭南职院在博雅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依然会存在上述问题。
为了避免实施过程流于形式,有效开展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博雅教育,各职业院校应该思考如何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并符合自身特点的博雅教育体系,营造博雅教育的育人环境,使该体系能够分层次、逐步递进实施以达到培养目的。
3.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博雅教育特色
岭南职院结合自身的情况,探寻博雅教育改革的路径,其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他们的博雅教育实施的经验也可供借鉴,但是,笔者认为,简单的复制将会导致东施效颦的效果。不同的职业院校在实施“博雅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结合本校的具体校情构建博雅教育体系,凝练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博雅教育”。
总而言之,博雅教育是一种使人更具人性自由、技术技能与人文情感相融合、生命欲望与高雅生活和谐统一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普遍属性,所有层次和类型的教育都应重视博雅教育。职业教育不能只培养“工具性”的人,而应该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院校更应该,也更有条件开展博雅教育。
参考文献:
[1]仇志海,李龙珠.博雅教育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刍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6).
[2]任平,阳小文.职业院校中实施博雅教育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5).
[3]朱彦德.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3(02).
[4]程海东.东海大学的博雅教育和博雅书院[R].中山大学院校研究论坛第三讲,2009(6).
[5]石玉秋.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 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
[6]陈彩燕.香港岭南大学博雅教育课程实践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