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尚美 文化立校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 王伏才
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与成果的总和。学校文化,是指在办学历程中,经过一代代师生的教学活动积淀而成的精神风貌与行为方式。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则是将学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部分凸现出来,以引领并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南京九中,是历史名校,在八十四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渊深的文化传统。“博雅尚美”,是其文化的精髓。学校发展到今天,需要也必须走文化立校之路。
一、探寻“博雅文化”的历史内涵
文化的形成,是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共同劳动的结果。学校文化也如此。了解文化形成的渊源与内涵,有助于明确其特质,并进一步弘扬其先进的育人力量。
南京九中,是一方文化蕴含深厚的土地。据考古证实,这里是六朝宫殿遗址,崇尚自然与个性的六朝文化使这里平添了一份钟灵毓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显赫世家,又给这里留下了钟鸣鼎食的胜迹。而今,曹氏金陵官邸的两棵玉兰树依然挺立在操场边,笑迎春风,尽吐芳华;我党近代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同志曾在此求学,为这里增添了潜心向学、博闻广记的读书气息。如今这块宝地又成为南京市重点打造的“文化一条街”的一部分。
1925年,九中建校时始名“震旦大学南京预科学校”,是法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在这方热土上,莘莘学子如饥似渴地汲取中西文化的营养,描绘着“修齐治平”的古老梦想,憧憬着文明富强的美好未来。当时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理想远大、气质高雅的社会精英;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六十年代,学校确立了“严、实,稳”的校风,塑造了一大批博学多能、求真务实、温文尔雅的人才。知名校友、空军少将乔泰阳回母校专门向师生讲述他运用“严、实、稳”的理念指导飞行训练,其准确精当、指挥若定的儒雅之风受到当时空军首长的肯定;前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和南大教授邢定钰院士等回忆当年在九中所受的教育,都认为这种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工作和治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逐步开创出以艺术教育涵养学生优雅气质的道路,九中的学生乐观豁达、好学进取、多才多艺。直至今天,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回溯八十四年的文化积淀,不难看出,九中的“博雅文化”根植于深远的民族教育传统。根据《礼记·中庸》“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贾谊《新书·道术》“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陋”等典籍的阐释,“雅”与“俗”相对,“博雅”则是指广博而大雅。而九中的“博雅文化”传统则主要表现在师生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高贵的气质。这宝贵的财富在一代代九中人的精神世界中扎根,伴随着一代代九中人的成长与成才。
二、赋予“博雅文化“的时代精神
文化,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深化,与时俱进的。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三年,新一代的九中人让“博雅文化”又有了新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提升生命的质量;二是办学思路:文化引领,即以九中历史积淀和时代发展的“博雅文化”引领师生成长;三是培养目标:培养世界通用型人才;四是学生特征:人格健全,气质高雅,全面发展,特长显明;五是学校运作机制:以校区为主的责任机制。对各校区进行宏观管理、微观督查。行政系统的管理为:纵向分层、横向协调;以“高质量、无事故”的模式式对各岗位进行管理;六是,发展策略:特色一流,学业超群,实现超常规、跨越式良性循环的发展;七是管理谋略:经营学校,一方面做强做优,提升品牌价值;另一方面,精致管理,资源优化配置,节能高效;再就是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八是品牌建设:品牌就是质量,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财富;特色品牌:文艺和篮球特色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教师品牌:教育已走向精英时代,品牌学校发展必须有一批名师。学校搭建平台,教师找准目标,形成教学风格,铸造一批魅力型教师,学校要形成多种教学流派;质量品牌:低负担,高效率;九是工作作风:勤学习,善思考,常深人,讲实效;十是学校的“共同愿景”:创全面发展之优,高素质教育之范,学业一流,特色鲜明的五星级普通高中;十一是德育主题:“人文·素质·成长”为我校德育工作主题,倡导“道德也是资本”理念;十二是学习策略:“读书——建构”是我校学生的学习策略;十三是教学策略:以学促教,少教多学,少讲多读,少讲多练;十四是作业策略:精选作业,定进练习,及时纠错。
如果说九中传统的“博雅文化”是朦胧的,是从九中多年的办学业绩中自然显现的,那么今天的“博雅文化”则是清晰的、广义的,是师生共同自觉尊崇和依仗的引领学校全面提升的路标和力量;如果说传统的“博雅文化”主要注重学生外在高雅气质的培养,那么今天的“博雅文化”则更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期培养出更富有文化素养、更具未来与世界眼光、更有发展力和成功力的社会栋梁。
三、拓宽“博雅文化”引领途径
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而殊途同归,所有的努力终将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1.树立教职员工的“博雅”形象,启萌学生的“博雅”意识
上有所行,下必效之,学校也是一样。’近三年来,学校以“博雅文化”建设为主题,以“博雅论坛”为载体,大力推行教职员工的“博雅”形象工程。从校长、书记到普通教师,都讲究雅正之品、鸿儒之风的涵养,倡导雅言、雅行、雅思、雅趣、雅怀、雅量等的修为,树立自身的“博雅”形象,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敬佩、欣赏甚至羡慕之感,并愿意主动学习和效仿。校领导引用翦伯赞先生评价陶行知先生“儒家的风度、墨家的慈爱、基督耶稣的精神、法家的严肃,他是自古以来哲人的合体”的话语,激励教职员工追求更崇高的师表境界。寒暑假还带领教职员工读各类教育专著,撰写读书笔记,丰富专业学养。目前,教职员工都以穿戴清雅、行止高雅、谈吐风雅为美,以敬业爱生的品德、勤谨治学的作风、细致人微的态度为范,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以期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影响。
2.营造环境布局的“博雅”氛围,陶冶学生的“博雅”情操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文化引领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校园的环境建设对学生“博雅”情操的陶冶、“博雅”气质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整洁雅观,让莘莘学子倍感清爽洁净、心旷神怡,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色彩和人性关怀。为此,学校一丝不苟地对环境作了全面整治,彻底消灭了一些角落的脏乱差现象;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布置环境,激发学生观察、发现、思考、研究问题。例如:在学校原先具有的钟亭、沐英园、颖园等几个优雅景点外,又增设了知名校友牌和名师名生廊,让学生面对勤学善思的学长形象,更加坚定自身的追求,也更加热爱脚下的土地。尤其是一进校门就能见到的大黑板与电子屏,没有空洞的口号,却在不断变换的文字信息中,给学生文化的熏染。引领学生自觉追寻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3.创建校园生活的“博雅”特色,培养学生的“博雅”情趣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无疑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近年来,学校德育处、团委奉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则,让学生大胆设计、组织、表演。让他们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提高。三年中,学生设计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有主题班会、主题校会、研究性学习、艺术节、校园书市、科技节、校园歌咏大赛等等。如: 08年底,我校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场名为“在回想与展望中歌唱”的大型文艺汇演,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载歌载舞,纪念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成就,歌唱学校三十年来的办学辉煌,其独特的创意、精美的表演与大雅的演出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这些活动中,老师至多是导演,或者教练,帮助学生将活动设计并开展得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成长的需求;也帮助学生在动情、动容、动心中,摒弃伧俗与粗鄙,提高审美品位,培养“博雅”情趣。
4.创设学科教学的“博雅”风格,引领学生的“博雅”追求
学生在校,学科课堂学习为主,所以,学校“博雅文化”特色建设的主渠道也在于学科教学,而学科教学中的“博雅文化”则主要体现在精神教育的渗透、学科知识的建构以及艺术课堂的探索。
精神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好比盐和水的关系。我们知道,人体是需要盐的,但我们不能将盐直接倒入口中,而是将盐溶解于水中、溶解于汤中喝下去。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与学校工作、各科教学相分离,两张皮,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德育而德育,形同嚼蜡、乏味无力。由此,学校领导首先要求各学科的老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教书育人是任何一位老师的本职工作。教师不能只当教书匠,更要做教育家。同时,学校教科室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研究精神教育与日常教学的无痕衔接方式,研究“博雅尚美”理念的自然渗透,在校刊上开辟专栏登载教师的研究成果。目前,教师此类论文已达百余篇,刊出的也近三十篇,其中《营建幸福的课堂生活》等论文还公开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课堂教学只有将“文”与“道”自然结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认可,也才能真正实现培养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的“博雅尚美”的人才。
从课堂艺术走向艺术课堂,这是学校“博雅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中之重。“博雅”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以艺术的视角设计,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也必然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艺术镜头。而学生未来能够铭记并长远影响自身发展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往往是这些精美雅致的艺术镜头。教师为此不仅要对自身艺术品位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更要懂得将其融化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中,最终实现课堂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让学生如沐春风地浸润在美好的知识学习氛围之中的目的。当然,教学是门艺术,艺术有多种风格,教学自然也应该表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格局,但无论朴实简约,清新自然,还是华美典雅,都应当是“博雅”的,是能够深入学生内心的。为此,学校开展了教学案例撰写比赛,让老师们从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提炼艺术价值,并择优推荐发表。全体青年教师均参与了这一活动,并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感受提供给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