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期参加了一些全国性的小学数学教育研讨会,有不少收获,也产生了不少想法,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上述问题的提出可以被看成一些明显变化的直接要求,如小学教师的普遍学历已经由原先的中师上升到了大专甚至本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从一个特殊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另外,从更为深入的层次看,这又应被看成时代进步以及数学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例如,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事实上就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与“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这一传统提法不同,新近出版的各种数学教材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留下了较大空间,也即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和环境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在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显然,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水准,并能将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即具备一定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在此还可联系数学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作一分析。具体地说,这正是数学教育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其已经成长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学问,特别是,“数学教育既不应被认为完全附属于数学,也不应被认为完全附属于教育;毋宁说,数学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问题,并又正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正在形成系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然而,就我国的现实而言,与这种专业化的趋势不同,人们似乎更加注意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区分,而且,如果说中学的数学教育往往被认为附属于数学,小学的数学教育则更为明显地表现出一般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影响。例如,这事实上就可以被看成这种分化现象的一个表现,即在我国的各个高等师范院校中,专门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教师往往在教育系或心理学系(所)工作,而被认为专门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教师则通常从属于数学系并很少关心小学的数学教育。值得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对比,上述中小学数学教育严格分化的现象在各个发达国家是不存在的。例如,作为数学教育的一部权威性著作,由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 (NCTM)组织撰写的《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就同时列入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重要课题(属于后一范围的专题有“整数加减法的研究”“作为情景模型的乘除法”“有理数、比和比例”“估计与数感”等);但是,当这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时(尽管这只是一个选择本),所有属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内容却全部被省略掉了,从而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当然,上述的分化并不表明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优于小学数学教育;恰恰相反,这只是从一个角度清楚地表明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各有其特定的局限性。鉴于本文的论题,以下将主要围绕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这一主题做出分析,特别是指明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的努力方向及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