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的应用”这一节课的内容颇多,从数的产生到现代的计算器的应用,历经漫长的时间。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虽然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后学生对知识脉络认识单一,而且模糊不清,不能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极佳。现以这一节课来谈谈如何摒弃模式化的教学,经历数学的演变。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在网上公布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教学目标。(2)使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发现的目标:数是如何产生的?计算器上按键分别有什么功能?怎样使用计算器?
【课堂教学】
由72 + 20,90-50等口算抢答导入,当出示456×43时,学生不能口算,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需要时引出课题: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让学生畅所欲言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老师提供的素材——网页式课件,上网查询,对以上问题逐个解决。特别是对数的产生,同学们交流得可热闹了。有的说:“绳结记事。”有的说:“小狗做算术。”有的说:“筹算。”……说到计算工具——算盘,很多同学在网上又得到了有关算盘的许多知识,如珠算的发明和普及、珠算的常用术语、珠算的口诀等等。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采用了逐个轮流口答、抢答、分小组回答和个人表演(如果你是计算器的销售商,该如何推销你的产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洽了课堂学习氛围。
【网上练习】
课堂上,学生上网练习测试,题目类型多样,练习中附有答案及错解分析,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
【反思】
一、本课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参与,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在利用网络环境教学的模式下,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师统一讲解统一要求的一刀切现象不见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完全是由自己完成的。在本课中,对数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或讲“小狗做算术”的杂技节目,或讲古代人“绳结记事”等等,让同学们从多方面来经历数的演变。
二、本课重视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学习中多动手操作也有很多精辟的论断,如“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荀子)“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杜威)他们都把实践作为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源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操作,这种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通过带有反馈信息的学件得到反审认知的体验,通过回顾学习过程与自我评价提高反审认知水平,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