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数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呢?创设知识疑点、激发探究意愿,适时架设“桥梁”、确定探究方向,提供交流平台、引导合作探究,提供体验机会、享受探究乐趣,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时空,有效激励评价、保持探究热情,是我在日常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乐趣的一些策略和实践。
【关键词】 探究学习 体验乐趣
【正文】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的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在数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心理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知识,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知识疑点,激发探究意愿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学贵于疑,问题情景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花果山景色秀丽。有一天,孙悟空做了四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孙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孙悟空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六块,分给猴丙三块。猴丁更不甘示弱:“我还要更多。”于是孙悟空把第四块饼又平均分成八块,分给了猴丁四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分得多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孙悟空分得公平不公平,积极性很高,都急着想让老师讲新课。这种情境最符合小学生的身心规律,最容易使小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又给小学生探究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活力和情趣。
二、适时架设“桥梁”,确定探究方向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然而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并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可以去课外书籍里翻阅许多资料,加上小学生受身心发展的限制,观察问题不够全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学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是不现实的,在探究中教师要根据情况及时架设“桥梁”,巧妙地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从而让学生比较顺利地发现知识规律。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拿出一个三位数记分牌,只露个位而把十位、百位都用纸盖起来,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猜这数能不能被2、5整除,再猜能不能被3整除,让学生知道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与这个数的所有数位(即各位)上的数都有关系的,如果要研究就要把所有数位上的数都要研究。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能朝着目标努力探究了。
三、提供交流平台,引导合作探究
交流是人们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个建构过程。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更要强调动脑筋。因为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得出结论并向他人展示和陈述。关注学生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交流,是探究学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策略。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种图形卡片,说一说它们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怎么测量呢?然后让各小组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铁环,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铁环的周长。于是就得出方法一:用线绕铁环一周,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方法二:把铁环沿着展开的卷尺滚动一周,直接测出它的周长;方法三:沿直线滚动铁环,测出它走过的长度,除以它滚动的圈数,计算出它的周长。通过这几种测量结果的对比,得出一个比较精确的周长数据。通过合作交流,再次展示各组的铁环,观察其大小和它所对应的周长数据,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周长C |
直径d |
C/d的比值 |
|
|
|
|
|
|
|
|
|
(表格中的C和d的单位为毫米,C/d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并提问:你能发现表内数据有何规律?(C/d的比值介于3.14~3.15之间)
通过学生共同合作、师生相互交流,探讨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最后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壹角、伍角、一元等几种硬币,运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再次通过测量加以检验,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探索新知的兴趣,从合作交流中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另外,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所以交流的内容也是开放的,学生的发言可能会游离主题,或偏离重点,或价值不大。因此,在交流的这一平台上,要充分发挥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样角色的作用,通过示范、引导、评价、纠正等措施,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使学生逐渐能够理解别人的发言,吸取别人的见解,修正自我的想法,开展有序的辩论。教师还要通过专心倾听,注意适时地介入来调控交流的进行,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提供体验机会,享受探究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在低年级就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快,另一些学生智力发展较迟缓,如果经常“一刀切”,后进生几乎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育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因此,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要及时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很“调皮”又很“天真”,当老师肯定了他得出的结论时,他会兴奋地说:“ye!”,更有甚者会蹦了起来。这时我会对他报以一个微笑,有时甚至跟他一块说:“ye!”。学生需要把成功的喜悦表现出来,作为老师,在学生获得成功后,要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更会促动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力量。
五、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时空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究数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促进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由于时间关系,课堂里我们只能讨论其中的一种转化情况,也就是“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和圆柱的高相等”。至于还有没有其它的转化情况,这些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课外去进一步探索、研究。
再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是多少。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创设活动情境,拓展探究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在生活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创造自己,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六、有效激励评价,保持探究热情
“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不完美的人,都是在学习中不断纠错,不断发展的人。在探究学习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此时要如何保护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呢?这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有效的激励评价,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出发,要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关注,要注重以积极的评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到不足、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例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个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和斜边相乘”时,我说:“很好,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你再继续探究,肯定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的。”听了老师鼓励的话,这位学生马上又信心百倍的投入积极的探究中去了。
在我不动生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学生在教师和风细雨的帮助下纠正了学习上的错误,自然会没有心理负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去了。“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这一直是我所努力追求的。这样才能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究的氛围。
总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愉快、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式,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有助于教师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4年第11期。
2.《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1、2期。
3.《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