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自线品一区521,美少妇按摩糸列三级片

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教研>>小学数学教研组>>论文交流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发展
发布时间:2006-09-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惠芬

内容提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根据课程改革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及如何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只有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方式    自主发展    转变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重点之一。然而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习惯的教学方式是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就难以得到发挥。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如果教师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由此可见,只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传授书本数学向研究生活数学的转变。

有这样一道题目:东风自行车厂上半年生产自行车1.08万辆,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自行车0.16万辆,全年生产自行车多少辆?全班有90%的学生答案是2.32辆。而这些学生如果与实际相结合稍加思考,就一定能知道答案是错的,不符合实际。为什么会这样呢?由此我想到,平时的数学课总是由复习旧知到引入新知,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的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及大人们编写的应用题等,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该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

“啪——”地一声响,教室里的一块长方形玻璃

被突破飞来的小球击碎了(见右图),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刚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快配一块。”可是玻璃打碎了,尺寸大小都不知道,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这时候学生的思绪被激活了,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第一块,有的则说带第二块,还有的说一块也不要带……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了探究长方形特征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数学教学只有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实现由传授书本数学走向研究生活数学的转变。

二、由指令性操作向学生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根据教材及教参上的意图,指令学生一步一步地操作,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从而导致操作活动缺乏探索味,思维含量不高。教学只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因此就难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般的教法是让学生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种课堂教学似乎自然流畅,但是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的:出示一个圆,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求出这个圆的面积?能否用学生的知识来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结果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拼成①平行四边形②长方形③三角形④梯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拓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从指令性向自主性的转变。

三、由灌输知识结论向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断地被更新,新知识不断地涌现,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探究一般经过以下程序:①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通过观测、调查、实验等各种方法收集各种科学证据,④分析论证,⑤得出结论、解释、模型建构及预测,⑦合作评估与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提问:①你想探究什么问题?(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和是多少度?)②猜想你想探究的问题可以怎样回答?③用什么方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④写出证明得出的结论。⑤反思猜想,⑥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达到获取知识的本质理解。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从灌输知识结论向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转变。

四、由问答式教学向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转变

小学数学中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依据教案的设计问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沿着教师的思维,循着提出的问题去定向地思考、回答。这种教学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长此下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人人参与、主动发展,探索问题是一种很好地教学形式。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先出示情景,场上有一堆稻谷(圆锥形),向学生想了解哪些知识?猜想你怎样才能知道,用什么办法证明……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让学生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最后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由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同伴合作学习转变。

五、由教师单一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转变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较多地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学生的解题是否正确以及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各种表现等,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长期地由教师进行“裁判”,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学生反思每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从事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师单一评价转变为与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相结合。发展学生的自主创造思维能力。

六、由课堂教学向课外探索转变

习惯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学生围绕老师的“引导”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安排自主探索的空间,因为老师担心如果让学生自主探索,会出现学生的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的局面,造成困难的学生跟不上等等。这样,恰恰禁锢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纲要》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一个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自主探索的过程,要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王国自由飞翔。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知识后,让学生求不规则石子的体积,教完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探索各种不规则树叶的面积……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向课外扩展,探索转变。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彻底转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探究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③小学数学教师

④中小学数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季子路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