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6-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晓峰
活用课堂生成资源,打造数学生态课堂
常州市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沈晓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正确认识生成,活用生成资源,对打造数学生态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精心预设,期待生成。
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是低效的、不精彩的课堂。精彩正是源于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正确地认识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堂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活动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教学“圆的画法”时,我向学生提出:“谁能用一枝粉笔徒手画圆?”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黑板表演。我请了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画圆,结果这两位学生在全班学生的嬉笑中宣告失败。此时,我说:“我来试试,看行不行。”全班学生睁大了眼睛,等待着我的失败。当我两指捏着粉笔,小拇指按住黑板固定,旋转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时,学生们十分惊奇。我装着得意的样子问学生:为什么老师这样有本领呢?学生们一下子“顿悟”:老师,因为你的小拇指按住黑板没动,捏粉笔的两指和小拇指之间的距离也没变。我笑着表扬了他们,并启发学生探索出了画圆的两个小要素:定点(圆心),定长(半径)。这一活动使学生既轻松愉快,又观察探索,较好地掌握了画圆的知识与技能,并由此联想到了用“绳子画圆”、“木条画圆”等操作方法。
二、不拘预设,随机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这种意外资源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老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资源瞬间即逝,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捕捉和利用。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中,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给学生第一组三根小棒,问学生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这时学生都说能。(三根小棒,其中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学生经过反复拼,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呢?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第二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三根小棒,其中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能不能不用第二组小棒,直接对第一组三根小棒进行处理吗?”显然这不是教师预设的,是置之不理,还是强制纳入“正版”轨迹?教者没有采用这两种简单的做法,而是鼓励这位学生:“当然可以,待会儿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处理的?”……“老师,我把最长的一根小棒剪短一些,就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教师顺水推舟说:“你真聪明。再想一想,这拼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与第二组三根小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这名学生因 “意外”而受到了表扬,显得更兴奋了,又重新投入到新的研究学习中。这堂课中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却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生成的因素。
当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产生偏差时,教师要冷静应对,把握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把它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使讲堂真正变为学堂,变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充满成功探索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生态课堂。
三、直面错误,机智生成。
教师最怕公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学生出现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强化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这些错误,教师应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通过这一动态的过程,学生生成的知识、技能记得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如教学求比值:
100千克:
25千克。请一学生板演:
100千克:
25千克=
4千克,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表示沉默,这时有几个举手认为这是错的,又有几个学生举手认为这是对的,看得出学生还只纠缠于对和错,教师继续保持沉默,小小的战火被激起,学生的争论开始转向为什么,认为对的学生说不出理由,只说应该有单位。认为错的学生认为: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单位的话也应该是倍,如:
100千克除以
25千克,应该是
100千克是
25千克的几倍。全班学生在争论探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面对这一错误的问题,教师未做任何表态,而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面对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错误,教师坚持一条策略:缓说破。
教材是静止的,而教学活动却是动态生成的。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或是出错了不予关注。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因为出错,课堂才是自然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学习才是轻松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四、面对意外,巧妙生成。
叶澜教授告诉我们,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如,教学“一位数减法”时,教师让学生质疑,一生说:7减9等于多少?教师说:“7怎能减9呢?不能减。”学生说:“老师,能减,7-9=-2,我从书上看到的。”这时,老师心有不悦非常武断地说:“这是你们以后才学的知识,现在不要讨论了。”教师让学生质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因为课堂发展出乎意断而乱了手脚。如果教师能这样引导,请看效果会怎样:你们看,7能减9吗?把生成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能巧妙引出一个活泼与智慧结合的精彩场景。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意外资源,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
五、真实朴素,创造生成。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其中一点是常态下的课。课要上出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比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可设计以下环节:(1)在复习准备阶段创设适合学生进行数学化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形象准确地理解“相对”“同时”“相距”“相遇”这几个数学概念,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两人面对面站着(有一定距离),体验静止时的“相对”与“相距”;按老师的口令同时出发,体验“同时”以及运动时的“相对”;走几秒后停下来,体验运动后的“相距”;最后,走到相逢时又停下,体验“相遇”。(2)在学新知阶段,把数学情境变成每个学生都能展开思维操作的活动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譬如,教师出示例题“小刚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刚每分走
60米,小英每分走
50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先让学生两人一组,每人拿出一支笔进行模拟演绎,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允许用不同的算法,(60+50)×5=550(米)或60×5+50×5=550(米)。(3)在新知巩固阶段,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不同算式的意义,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两人相遇时走过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的距离。
这个案例中没有精致的预设,没有华美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只用一本教科书,2个学生演员及两支笔,上了一堂真实朴素、生成实效的数学课。这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预设,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教师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积极引领,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大胆拓展思维空间,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课堂才会更加轻松、自然,更加和谐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