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经典中的想象、幽默、诗意、游戏性,对于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譬如幻想就不仅是儿童的乐趣,也是他们面对强大现实所生发出的自主自由的精神气质。童年阶段的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孩子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无穷无尽的滋养,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忧伤……
但是,向中小学生大面积推荐的作品却主要是成人化的经典作品,儿童文学经典被遗忘了。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闻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香气”
谈到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众所周知的仿佛总是格林、安徒生,总是《灰姑娘》、《海的女儿》。其实,儿童文学世界里,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淘气包艾米尔》,米尔恩的《小熊温尼·菩》,凯斯特纳的《埃米尔擒贼记》、《两个小洛特》,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曹文轩的《草房子》等都是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正如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所说,“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草房子》,就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儿童文学的内在魅力。小说描写了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小学难忘的六年生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故事,讲述了陪伴着桑桑长大的纯净、尊严、坎坷、守望和失落。其中被称为“秃鹤”的陆鹤充满困惑、委屈、痛苦与快乐的成长之路,看似寻常又催人泪下。曹文轩以悲悯的情怀“将人物打亮,将思想打亮,将所有的一切统统打亮”,让人的尊严在懵懂中清晰耀眼起来,让美好的人性在复苏中蓬勃生长起来。因为其中蕴涵着撼动人心的人性和人情,使得故事本身又远远超越了“20世纪60年代”和“油麻地”那样特定的时空,就像小说中的艾草,“笔直地挺立,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
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儿童文学的不了解,只有少数的孩子有机会闻到这种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香气”。
教师要在儿童的经典阅读中担当起“点灯”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