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由图画书爱上阅读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不禁哑然失笑。这本《由图画书爱上阅读》的后记竟会是“由阅读爱上图画书”,这是多么的有趣。但这绝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我自己切身的体验与感受。 说来话长。对于图画书的认识要始于2003年秋的那场培训会。地点在苏北的一个小县城——宝应。那是个盛产荷藕的地方。那次培训会邀请了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 家梅子涵 先生作讲座。 梅 先生那次讲到了一本名为《Guess,How mach I Love You》,即后来经他译成中文的《猜猜我有多爱你》。第一次被这图文并茂的图画书打动。原来世上还有这等有意思的书! 2004年9月,在第一届儿童阅读论坛期间又偶遇台湾儿童出版社的陈卫平社长及沙永玲总监。从他们那儿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图画书的讯息。一时间,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奇异的窗户,让我瞥见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礼物。由此,我便一头扎进了图画书的海洋,贪婪地阅读,渐渐地,我发现我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图画书。 许多朋友非常奇怪,我原先研究的课题是有关儿童经典的诵读,为什么一下子转到了图画书阅读研究上来?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常常静思“经典诵读”与“图画书阅读”有什么联系。慢慢地,我若有所悟,图画书与经典是相通的,都是人的精神家园,也都能随着阅读者的认识水平提高,而能不断常读常新的。“经典诵读”中所倡导的“不求甚解”对图画书阅读也同样有效。事实上,我们又怎么能“穷理尽性乃至于命”呢?不如让那么优美、生动的形象,伴随着我们一生的成长,用生活的阅历和原始的情感去丰富、体认,让我们在人生的某个路口蓦然遇到似曾相识的一幕,然后心有戚戚焉,有所悟、有所得…… 于是,我竭力地向朋友、同事和学生推荐图画书,和他们共读图画书。 儿子上小学了,我像许多做了父母的同龄人一样给他买了许多故事书。老实说,我为他读书读得很少。因为我认为,他能识不少字,看一些简单的带拼音的读物不在话下。然而事实却让我百思不解,他却钟情于他幼儿园时的读物。隔一段时间总要找出来,翻翻看看,嘻嘻笑笑,快快乐乐的。我看这些书,图多文少,绘制精美,几乎不需要读文字,即可通过图画来了解大部分内容,难道儿子厌倦文字的阅读?还是读图时代的后遗症?后来我才明白,这正是图画书的魅力所在。及至读到《爱心树》、《石头汤》和台湾小鲁出版社的陈卫平社长谈及图画书时,才真切地感到图画书对儿童的重要影响。世界上许多民族的阅读都是从图画书开始的。 于是我便和儿子读图画书。《小老鼠和大老虎》、《可爱的鼠小弟》、《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的幸运一天》、《我的爸爸真麻烦》……有一天,儿子突然对我说:“我想写一本书,名字就叫《我的爷爷真麻烦》。”我大吃一惊,一个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勇气的,他的勇气从哪儿来的呢?图画书里。 我是一名老师,在儿子身上收获了希望,便想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分享。于是便在学校,在自己的班上尝试了图画书的阅读教学。2004年10月,我在班上了第一节图画书阅读课,选的是王一梅的《 胡萝卜 先生的胡子》,让前来听课的学生、老师、家长耳目一新。有老师、家长惊叹自己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浓厚的兴趣,更让孩子不愿下课。后来,我又给他们读了《爱心树》、《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小狐狸的窗户》,尤其是安房直子的《小狐狸的窗户》这个图画书,更让学生喜爱安房直子的文章,乃至在自己的作文之中自然而然的渗透了这种风格。 图画书,对孩子有如此魅力,那对成年人呢?社会学家说每个成年人都是从童年走来的,童年是梦想,也是梦乡,是他们精神的“桃花源”。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是适合所有人阅读的,因为那是真、善、美的佳品,也是现实人生的一剂清凉剂、忘忧茶。近年来,台湾作家几米的图画书作品风靡青年一代,似乎在阅读方式上又回复到童年,实则是补上了人生的起始阶段的重要一课。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放飞梦想的地方。而今事过境迁,只有藉着缤纷的图画来重温那段往事。时光虽远,情怀依旧。优美的图画书像一只温暖的手,拨动了心底那根久违的琴弦。一曲余音,久而不绝。 2005年春,承蒙蒲蒲兰文化公司的中西文纪子小姐的帮助,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精美的图画书给我阅读,并赠送了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让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因此,这本书的出版我要特别感谢“亲近母语”的课题主持人 徐冬梅 老师,她的眼光催生了这本小册子。还要特别感谢 梅子涵 先生、陈卫平社长以及台湾台东大学的 林文宝 教授,他们的慷慨帮助,让我信心十足地推广图画书阅读。还有好友 刘颖 老师的无私帮助,使得这本书在短时间内得以完成。当然还有出版界的朋友,特别是21世纪出版社和蒲蒲兰文化公司以及《东方娃娃》杂志社,没有他们出版的大批优秀图画书,我是无法完成这本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