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本图画书,叫《等一会儿,聪聪》,它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却与现实很相类的故事。大人们忙着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做什么、想什么都不重要。故事里的孩子一次次呼唤自己的爸爸妈妈,得到的回答总是“等一会儿,聪聪。”结果聪聪不仅被怪兽吃掉,而且怪兽还看了聪聪的图书,玩了聪聪的玩具,吃掉了聪聪的晚餐、睡到了聪聪的床上,到这时候妈妈还很认真地对怪兽说:聪聪,晚安。这样的情感疏忽不能不说是一种伤害,而这样的情感疏忽在大人看来很平常。难道孩子对我们来说,除了身体重要,就只有学习成绩重要了吗?
他们的情感长期处于一种疏忽状态,他们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但他们又必须是个小大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状态,他们为成人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他们没有童年,更没有童年该有的乐趣。
去读一读《长袜子皮皮》我们就该明白,为什么皮皮成了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为什么他们不愿意长大,因为那才是一个孩子真正向往的自由的生活。
等到我们的孩子成了大人,他们的回忆里会有什么?
美国的约翰·布雷萧是位著名的心理辅导工作者,他通过大量的心理治疗实践得出了一个结论:孩子需要坚定的指导来学会各阶段的发展工作。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按其年龄特征,满足他当时的发展需求,那么他就会被困在那个发展阶段。
而孩子的发展一旦受阻,情感一旦被压抑,很多东西就会扭曲着被带进今后的生活中,并时常会寻找机会浮出地表,很多人根本无法适应生活、无法与他人交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在他们心里,生活只剩下了乏味与明争暗斗。那时候,这些曾经用分数浇铸他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人,生命中的欠缺又怎么才能弥补?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