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母语,让阅读守望儿童心灵的故园
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母语负载着科学文化,不学好母语就意味着没有文化,不懂科学。可见母语有多么重要!而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要学好母语,一定要爱母语、广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但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已远离了母语阅读,书读得少,电影、电视却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母语阅读举步维艰。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亲近母语,为师的我们该为孩子们的母语阅读做些什么呢?我思索着、实践着。
一、创设温馨的读书环境,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动力,学生才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因此,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便会感到读书不苦,其乐无穷。
1、阅读环境激趣
阅读需要有个场所,阅读的场所和阅读的乐趣、情绪、专心度有着极大的关系。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往往能激起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对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我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教室的走廊过道上除了张贴着醒目的名人名言,还精选了一些书法、绘画作品进行装饰。教室内又开辟了“畅游书海”栏目,那里有老师推荐的读书篇目及好书介绍;开辟了“赏心悦目”栏目,那里有学生富有个性设计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书法作品等;开辟了“书香心语”栏目,那里有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感悟后的成果展示,如读书心得等;又在黑板报上开辟了读书专栏:如“书香寄语”、“美文欣赏”、“阅读快线”等。同时在教室就是图书室、阅览室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还建立了以“书香小屋”即班级图书角为中心的“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构成的三级动态图书网络。通过环境设计,把我们的教室建成书香教室,让浓郁的书香环境触发孩子的心灵。
2、好书激趣
阅读的乐趣不仅仅取决于场所,还和读什么书有着极大的关系。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发挥“好书”天然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无意”兴趣,让他们一见生趣,爱不释手。如中、高年级,可以为他们选择了一些趣味性、情节性强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探险故事,带有幻想性的科学幻想小说,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中外名著等,体裁要多样,内容要全面,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亲师共读激趣
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能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悄萌芽。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美国著名的专业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在他所著的《朗读手册》中也曾谈到:对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的毕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文章,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在学校开设的每天中午半小时的午读时间里,我安排了两个中午选取情节性强的故事和语言优美的经典范文采用“为学生大声朗读”的方法,通过听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愉悦,体验阅读的乐趣,由喜爱故事产生对书籍的热爱。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中午的午读时间,我还会手捧读物,坚持陪读三十分钟。在午读时间里,常常还会出现很多孩子共读一本书的现象,这就是出于教师无言的推荐。师生共读,教师还可以随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孩子们在阅读时的困惑。与生共读,学生甚是喜欢!
二、创立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掀起阅读热潮
有了好书、有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我们还应考虑该让孩子们怎样读书?“读书有法、贵在得法”,在读书过程中,孩子需要教师的引领。我们要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创立丰富多彩的阅读形式,在阅读的方法、技巧上作适当的点拨,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再次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此循环,学生阅读能力就会在我们平时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有更高的提升。
1、课内拓展,阅读鉴赏
课外阅读可以以课堂教学为“支撑点”,我们要充分依托课本资源,利用时机,适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上好“阅读欣赏课”以掀起阅读热情。《猫》是浙教版第9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孩子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兴致极高,学完后还意犹未尽。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点,马上组织他们查找老舍的相关文章,引领学生再欣赏了另一篇老舍的佳作——《五月的青岛》。由于是课外鉴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以赏读为主,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先用整体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和透析,然后品味作品语言的神理气韵,感悟氤氲于作品形象体系中的特殊情感和情绪、美的意蕴。如赏读《五月的青岛》时,我就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读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感受或收获,以激起学生课外自己去赏读老舍作品的欲望。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结合课文,推荐、赏读课外阅读,除了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向学生介绍该作者的作品外,还可以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也可根据内容,指导阅读相关的文
章。总之,课外阅读要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激发学
生读书的热情。
2、名著导读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课程教材研究所王涧老师在诠释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中说:“课外阅读,尤其名著的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名著则更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然而,名著在现代社会当中不受孩子的欢迎,是一个普遍的状况,因此做好“导读”工作尤为重要,在导读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比较可取:1、适时播放电影和电视中的片段进行导读。如导读《雾都孤儿》时,我曾播放了奥立弗在救贫院呆了10年后,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盗贼拐走,在盗贼的驱使下,第一次成了盗贼的那一幕后,然后告诉孩子,虽然电视情节比较吸引人,但是书比电视更有看头。2、赏读名著的精彩片段进行导读。我在导读《夏洛的网》时,赏读了“威尔伯在圣诞节将被人杀死做成熏肉火腿!就在他快要绝望时,小蜘蛛夏洛却在网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赞美威尔伯文字,改变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威尔伯在集市上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祥的未来。可是,在这时,夏洛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那感人的场景,深深打动学生的心。3、想象情景,设置悬念。如导读《海底两万里》时,在讲到尼摩船长他们在南极地区航行,在回来的路上,不幸被冰山困住,让孩子们猜猜他们会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故事?然后,告诉学生答案就在书中,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同走进《海底两万里》的世界,这时学生的阅读欲望大增。4、故事导读。《水浒传》里众多的水浒英雄演绎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景阳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等,导读时,可以讲述这些故事,让故事引领学生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去感受那些侠义之士的精神气概。亲近母语,应从阅读经典开始,教师应是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好导游,引领他们走进名著,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品味赏析,畅谈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从小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传承我们民族优秀的经典文化。
3、班级读书交流会
在读书活动中,组织班级读书交流会,及时展现读书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阅读,引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较为持久的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作用。班级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很多,如(1)竞赛活动。适时开展“知识竞赛”、“诵读比赛”、“故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2)读书心得交流会。可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写法进行点评,也可交流阅读方法,阅读感受。(3)读书成果展览活动。内容主要有自编的小报、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日记、报刊剪贴本等,作品成果的展示,进一步让学生们感受到阅读的愉悦。(4)表演汇报展示。将作品的
内容,通过自己的解读,自编成课本剧、小品进行展示,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
己的才华,树立了自信,培养了兴趣。
三、巧用激励评价机制——升华阅读的热情
读书贵在坚持、重在日积累月。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读书的热情,我们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多种激励评价,来升华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1、从阅读量上设立“阅读将领”头衔。我为孩子们设计了课外阅读表格,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十本,就授予其“阅读少尉”,以后每增加十本升一级,直至“阅读将军”。
2、从阅读的质上设立各种头衔。如从“读书知识竞赛”中评选出“阅读小博士”,从读书心得交流会中推选出“阅读明星”,从读书成果展示中评选出“阅读精灵”等等,以此来激励学生,让读书成为学生内心的渴望。
一个人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童年,诵背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接触一些当代的优秀作品,从而贮存一定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亲近母语,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让阅读守望儿童心灵的故园,这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我们给予孩子们的最好、最神圣的恩惠。
参考文献——〈〈班级读书会〉〉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研究丛书 岳乃红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朱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