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迈好阅读第一步
过去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侧重识字教学,没有把阅读教学放在重要地位,由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不断的丰富,作为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迈好阅读第一步,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无到有,从如何播种到如何收获的过程。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言行将在学生的阅读中被折射出来。师生关系将在读书声中得到发展。
一、 要抓住语文第一节初始课,使学生体会出语文之美。
(一)上好汉语拼音课,使学生感知语言美,语言的奥秘。在语文初始课中,教师面临的是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学生在幼儿园中已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拼音,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应使学生感到这又是新课,有意思的新课。让学生感受出新意,就需要教师有新的创意,创意表现在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比如新教师的情况学生都想了解,我在向学生介绍自己时采用了板书拼音的方法,将自己的姓名用拼音的形式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大家:“你想知道老师的名字是什么吗?请自己看看,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拼音知识,读出老师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对新老师的兴趣促使他们急切想了解老师的情况,于是就有动力使他们去拼读,拼读程度好的会马上向同学们报告自己的发现,程度差的也急着向别的同学讨教。这样的拼读练习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兴趣昂然,没有丝毫被动学习的消极情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活而有序。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我介绍用拼音。学生最熟悉自己的名字,那么介绍自己更是乐意,请学生到讲台上介绍自己吧,一个一个热情高涨,惟恐时间不够,没机会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似的。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对着大家微笑,一张张灵巧的小嘴迸发出动人的音符。
教学片段:
生甲:“我叫李鑫,l—ǐ—lǐ,X—īn—xīn。”
师:她发音准确,介绍的多清楚啊,同学们在介绍的时候也要这样就很好哦。
生乙:“我叫刘璇,l—iú—liú,X—u—án—xuán。”
师:她真了不起,三拼音节都拼的很正确。生乙满面笑容的回到座位上,学习拼音的兴趣更浓了。
生丙:“我叫陈小雨,ch—én—chén,x—i—áo—xiáo,yǔ。”
师:(看到这个孩子的拼读和整体认读音节有困难)一边帮助拼读,一边鼓励说,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就读得很好了,大家一起送你热烈的掌声。生丙也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要进步了就有成就感,就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恰当的鼓励给了孩子努力的方向,这样孩子就会有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热情。
在教师的语言中,学生的听觉是敏感的。教师的语言生动鲜活,学生的听觉不会疲惫。在教学效果上看,师生互动好。因为教师发挥了语文的最大魄力,运用语言的力量抓住了学生的心灵,才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运动轨迹。
(二)相信学生的阅读潜力提出最近目标,师生共同期待成功。虽然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但是学生的潜能非常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就能做到。依据心理学的表明,教师期待学生多少,学生就能做到多少。只有高瞻远瞩的教师,才会有参天大树的成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条件,构建阅读能力。学生已经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这一根拐棍来识字了,教师就要依据此能力设置最近目标:根据每篇课文都有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延伸的条件,就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互相补充的办法,使学生借助拼音读好入学第二篇课文。经过观察,学生在最初时确实有些障碍,经过长时间的累读,从不熟练到熟练,通过脑、眼、耳、口、手等方面的共同协调,学生已经迈出了阅读第一步。无论这一步是多么的不稳,但是毕竟是成功的阅读第一步。
二、创设阅读气氛,培养读书兴趣,习得阅读习惯
(一)低年级学生在阅读初始阶段会遇到很多障碍,在文中有许多生疏的生字,借助拼音仍理解不清,对文意不能很好把握,如果积累的困难越多,那么消极作用就产生的越大,学生的心理会接受一些消极暗示,有可能导致阅读困难进而丧失阅读兴趣。为了避免这些,就需要教师在学校为学生创设积极、团结、不畏困难,有竞争力的集体行为。这样的集体行为根基在于班集体的凝聚。在班集体中,教师就好像是一只领头雁,领着学生学习飞翔。在班集体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积极地读书氛围。读书环境包括客观条件的布置,教室的布局、合理粘贴一些有关读书的内容,还可以包括背诵、朗读等一些比赛成绩光荣榜。教师要塑造阅读典型,使他们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可以一切利用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一起阅读、思考交流。在早上到校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大声的读、自由的读,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在上语文课上开始5分钟让学生复述一些自己阅读的篇目,并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无论是听说者,还是阅读者,他们始终被阅读包围着,被有趣的文字吸引着,这样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二)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设置朗读层次,通过小动作,小点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使学生变得主动、富有朝气。
低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课文时,学生所表现的是兴奋的状态,在积累了字、词、句,到课文这一历程中,学生们感知本身在发展,学生的心理是喜悦是满足的,学生表现的状态是积极的。教师在这样的心境面前就应该是一个艺术高超的导演,使学生每一个个体都充分完善自己的阅读行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培养的根本在于课堂师生的交流中,教师是否为学生创造了适应学生本身的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活泼好动的天性,喜欢新鲜事物和变化中的事物,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画画、唱歌、演一演、问一问、想一想、说一说、写写和比比中读读,于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巧记喜背诵,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教师要做好范读工作,作为低年级学生,其特点是以模仿为主,只有在教师成功范读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的悟出课文之意,学生的朗读才会得法。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法,一切目的都是为读服务,以读为核心的。教师设计多样的活动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加强课内外的衔接,从而促进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
(三)注重朗读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诵读的良好习惯。
朗读能力的重要一部分,它是学会理解、感悟积累语言文字的前提。教师在朗读环节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趣。注重学生的感悟、注重学生的积累,注重能力的迁移和注重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老师这时不再是指导者、教育者,而应是聆听者。教师设计朗读比赛,教师也是班级的一名成员,师生共同学习。朗读者会全身投入,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朗读打动听者的心。在朗读行为中,学生已把朗读的要求内化成自身的需求。而聆听者这时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声音,会有所体验和感悟。这才是读的目标,学生的阅读习惯会有所加强。
教师加强延伸性的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加强校内校外的联系,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行为给予积极恰当的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也应该注重课外阅读这块重要的阵地。课外阅读大多在家里进行,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自律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的父母加强联系,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发挥家长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开学初家长会,教师就应向家长讲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如何操作学生的阅读行为。为了清楚学生的阅读不少于二十分钟,阅读的书目包括小学古诗词背诵和语文课本配套的自读课本和拼拼读读等。每个家长都获得一张阅读表,学生读了二十分钟就奖励一个小红钩,每个星期教师进行复查,表扬读书读的多的同学。为了加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悟的能力,教师应该设计几个关于本课的小问题,利用晨读时间和学生一起交流,从而就能发现学生的阅读收获的情况。
依据学校创设的读书大气候,设计本班读书的小气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多看、多交流。在每月每学期都要评选本班朗读小能手,读书小状元、小博士等一系列围绕阅读开展的比赛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表扬、评价每一个学生,而且在每一次家长会上都要对每个学生的阅读行为给予正确客观地评价,使家长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利用家长会要给家长一些必要的指导。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家长应该如何做,学生才更爱读书。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和各方面的综合努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可提高的更快。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要及时评价,可以请家长进入校园课堂,同时接受学生阅读信息的反馈。家长可以参观,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来激励学生。因为情境对孩子的暗示效应很明显,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不成熟,学习动机非常弱,而且主要来自外部,而外部又以“行为暗示”为主。这种效应就是心理学上的“情境的暗示效应”。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阅读能力是学生通往学习活动成功的重要能力。在低年级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扶好学生迈好阅读第一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在于阅读兴趣的激发,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才能帮助学生迈好阅读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