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应当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有人说,阅读就是对话,就是生命运动,就是生活,是“基本想象的积淀”,是“发现”和“开发”,是人类之爱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力的培育,一言以蔽之,是人类精神的成长。那么,书籍又是什么呢?有这样一个形象至极、准确至极的比喻: 书籍是由平面折向立体生活的最方便的秘密通道。它们构建了人类的第二生活,比现实的平面生活丰富得多的立体生活。“平面的生活”是受具体的时空限制的,是偏于肉体的,物质的;而“立体的生活”则是精神的、心灵的生活,是超越时空的。特别是中学生,就其“平面生活”而言,显然是狭窄有限的,但可以通过“书籍”这个“秘密通道”,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这不仅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面,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这样通过阅读就能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的扩展。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与人类生命的“原始”时期有一种同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学校园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里出发,又最终回归于此。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充满理想,就使得中学时期更是人生中的“梦之乡”,它不可重复,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神圣记忆。中学阶段开始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但却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而且可以时时反顾,是能够反归的生命之根。在这个意义上,中学教育的影响是辐射到人的一生的。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