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摘记)
一、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 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 ,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 ,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 ,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 , 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 , 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 , 如读了《赤壁之战》,指导读《三国演义 》;学了《跳水》,指导读托尔斯泰的作品。第二是经典作品 ,名家短篇佳作 、童话寓言 、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 ,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 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 ,便于他们学会利用校图书室、市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的那样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三、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新世纪的竞争离不开高效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 ,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 。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 ,则采用仔细地研究 ,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 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要使课外阅读既有效益 ,又有深度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佳作 、名著前,先阅读序言,了解作品梗概 。 阅读后 ,多查阅有关的书评 ,帮助学生多方面 、多角度把握作品 ,深化认识。
随着阅读量的提高 ,学生自己有了感受 ,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 ,慢慢学会读书 , 使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 ,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基础和不同的阅读感知方式,因此所得信息的质和量就必然不尽相同。阅读到什么程度,教师进行指导时应由学生自行决定 ,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