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课外阅读成为孩子的精神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且还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教师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中应扮演的角色
既然课外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获取教材之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呢?
1、阅读书籍的推荐者。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身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书籍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简单交流自己平时选择书籍的感受,再随机简介某类刊物的特点,然后由事先选定的几个同学采用最擅长的方式(如:朗读、课本剧表演、绘画、唱歌等)向大家推荐优秀读物。当学生提出想看某一类书的要求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一类书中的精华书目。例如,针对三年级学生喜欢看童话、寓言这一类书籍,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书籍。
2、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者。要使学生会读书,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交流自己平时读书的习惯,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读书习惯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读。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随机辅导。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一是先通过粗读,对所读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然后找出要精读的内容进行细读;二是通过速读,迅速而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及时做好笔记,在做阅读笔记时,不应以作业的形式作统一的要求,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摘录好词好句,撰写读书随想,进行读书评注,制作知识性的读书卡片等,以获取丰富而健康的精神食粮。
二、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的重点
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它是一种自由而轻松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享受性的活动,它不应是教师的一种教授行为,而应是学生的一种主动体验行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是一种儿童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主动性和目的性没有成人那么强,很多学生读书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其中不爱读书的学生还有很多。因此,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重点应是学生良好阅读心境的培养,应努力通过阅读情境的创设,激起孩子搜集信息的需求,使孩子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养成终身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创设阅读情境呢?
1、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外阅读不是指令性的阅读活动,更不是放羊式的阅读活动,它是有一定程度指向的阅读活动。因此我们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抓住读物的基本特点,依托文本中的精华来创设情境。例如,针对学生想了解寓言故事的需求,可以在交流选择书籍的过程中随机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再引导个别学生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向同学展示《伊索寓言》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就可以马上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随机性地创设。就是抓住教学中随机出现的问题,引发争论,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在争论中孕育读书的心境,在阅读中解惑、明理。如当学生读了《滥竽充数》后,就说:“我们不想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教师随即问到:“你们为什么不想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可以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主动地进行阅读,然后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3、挑战性地创设。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摆阅读擂台,使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激起阅读的强烈欲望,唤起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进而提高阅读的质量。如: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上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阅读情境:“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举办一个‘我会讲童话故事’的擂台赛,比一比哪位同学知道的童话故事最多,好不好?”这样,学生的情绪就可以一下子沸腾起来。
4、闲聊式地创设。就是从学生的阅读生活入手,全方位地开放阅读话题,教师通过聊天的形式来创设富有新鲜感、符合学生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的阅读情境。可以这样来实施:先让学生互相聊一聊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其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书,这本书之所以让自己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发更多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关的书籍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阅读兴趣相同的同学再一次交流阅读的感受,享受阅读的乐趣。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是孩子获取更多精神营养的主渠道之一。因此,课外阅读指导应努力使孩子孕育出一种良好的读书心境,使孩子获得永恒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