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据调查,包括教科书在内,中国人均每年读书只有5本,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现象令人忧心。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李先启校长强调:“学校应该从儿童的早期阅读入手,培养终身读书的人。”
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让孩子渴望阅读”
儿童6、7岁时是书面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因为识字的瓶颈,汉语儿童真正能够独立阅读的时间一般都在9岁10岁以后。郭沫若早在1955年就说过:“就因为在使用这种艰难的文字,我们进行普通教育的过程中,比起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来,起码就要多费两年。”也就是说,中国儿童阅读起步的时间并非在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段。
经常带中高年级段的老师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尽管老师们在教学中都把学生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是要让大部分学生热爱读书却非常困难,“更可怕的是这种与书疏离的状况有可能伴随他们一生。”
突破识字关的同时,如何使儿童进入“海量阅读”,南山实验学校的做法是激发兴趣——让孩子渴望阅读,培养习惯——让孩子学会阅读。
用经典儿童文学“为孩子的精神打底”,用优美的童话延长孩子的童年
经典儿童文学和童话故事,蕴含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有着丰富的文学价值、知识内容,特别是它的情感蕴涵。李先启校长认为:“阅读儿童文学是为了让儿童保留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真善美的期待。从而,延长孩子的童年,带给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基调和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儿童时期所读的作品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中对待阅读的态度。”指导儿童阅读的实践使老师们相信:“从小爱阅读的孩子不会是平庸的人,因为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