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素读”的认识(学习摘记)
第一次听到“素读”这个词,还是在《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上,而这次又在我们语文阅读课题组的推荐材料中看到了,觉得有必要好好学一学。
“素读”,就是要求一字一句地读清楚,读出意义停顿的节奏来。因为在典籍中,每个字都很重要,有些甚至不能替换。这样记下的文字对今后的影响才更有效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表演成分太多,浸在纯文字中的时间太少。多媒体进入课堂之后,老师们动不动就打开音乐或画面。其实,很多时候,音乐的表现过强会弱化读者对文字的敏感性,画面的直观更会淡化文字的内涵。
语文课堂需要“素读”,而我们课外的经典作品阅读就更需要了。为什么呢?这跟经典作品的特质有关系。我们一生中邂逅的文字不胜其数,然而,能对我们有影响的书籍必是经典作品。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我最崇敬的当代作家之一。我喜欢他的小说,也喜欢他的其它论述性文集。,他的《为什么读经典》虽然属于学术论集,可是,因为他那罕见的文字天赋,其中的许多章节我都吟诵过。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他对“经典作品”作了十四条定义,每一条都注释得非常精准。比如,第三条是这样定义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这样解释:“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她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种子,只有把种子深植心田才会有生根发芽茁壮的可能,否则,再好的经典“种子”都只能是燕过无痕、行云流水般逝去,不可能有被我们“重新发现”的机会。因此,经典作品只有经过“素读”,装进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想忘都不能忘的内容才有功效,一般的读,作用不大。
“素读”基本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读出声,有节奏;重记法,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