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是范例,积累靠经典 。技巧在课内,容量在课外。
不少老师很疑惑孩子们怎么能背诵这么多内容,以为是对课后的加重。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已经够我们用了。当然,要巧用。
长期以来,我们太倚重那本语文书了,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被演绎得过于淋漓尽致。我认为再好的讲解都比上孩子的朗读,让他把整本语文书背下来的时间远不如你讲解的时间多。
没有时间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总是比实际所需要多得多,而有些要求往往过度。比如,我们特别注重“阅读分析”,注重“品词品句”,研究每个句子的写法和精当,就是不让学生去读熟背诵。许多老师在低年段就开始教学生“研究”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那个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忘记面对的是一班识字未足千、读文还不顺的孩子。每个年段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教师心中应该有个谱。
整个小学阶段,只有读,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硬道理。一节课连让学生熟读课文都做不到,有何意义?做那么多“深挖洞”的功夫,还不如把学生丢进语言的海洋里涵泳。当然,到了高年级,也会讲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要提醒学生注意。常常也是直奔主题,只讲语言文字的技巧,比如经常考的特殊句式,直接诠释作者行文走笔的精妙处,比如过渡句,构段方式等等,不重复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有的完全是出于让学生学会应付考试而讲。目的是节约时间,大量诵读,大量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