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照亮前行的路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请相信,大凡经典的东西,常读常新。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可谓教育教学经典书籍中之经典,虽历经半个多世纪,其真知灼见,依然熠熠闪光,再次拜读之余,不免为之惊叹。100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提到阅读,在他眼里,不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要阅读,阅读着,成长着;阅读着,美丽着。
一、阅读,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美化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在第87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苏霍姆林斯基旗帜鲜明地指出:“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思考。”
怎样才能使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呢?在此,苏霍姆林斯基虽然没有给出具体而又特殊的方法,但我相信,一个人只要想读书,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不为时间所累,不为名誉所累,不为金钱所累,作为一名教师,为书而累着,是值得的,因为,多读书的背后,带来的是教学上的轻松,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充实。正如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把读书当做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手段,更把读书与人的生活乃至生命联系在一起。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的确,人是有思想的苇草,阅读成了人生活的必须,成了生命存在的方式。一个读书的人可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一定是一个读书的人。
教师的思想决定着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成天只忙于应付升学补课,忙于偷闲取乐,最终仅会使自己成为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的“教书匠”。有这样几句话,说得也很精彩:“光画鸡蛋永远成不了艺术大师,光吊嗓子走台步也成不了名角。凡有成就者无不根植于浓郁的文化土壤,无不成熟于广袤的思想天空。”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其成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说:“读书可以弥补学校里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教师,学术水平不高、文化修养不足所带来的局限,是最好的精神美容,也是最好的备课。知识决定胆识,底蕴决定底气。”窦老师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着,为了教学《三打白骨精》,她带领老师们重读《西游记》,写心得,写体会,在阅读中经营课堂,在探索中完善教学。当她把一节又一节精彩的课堂呈现出来时,谁能想到,一节课的背后,她究竟阅读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作为一名教师,不光要自己读书,还肩负着把孩子领进书籍世界的重任。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所讲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二、阅读,提高家长修养,完善家庭教育。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现在的教育:五加二等于零。其意思是说,孩子在学校受到五天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经过两个休息日在家的家庭负面影响,导致教师五天的努力也犹如一江春水付诸东流。这样的话,不乏夸张成分,但至少从中,不难看出,孩子的成长,仅靠学校教育显然不行,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完美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长。而如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呢?苏霍姆林斯基在99条中说:“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们一起办“家长学校”。他们的家长学校似乎和现在一些学校的做法不同,现在好多学校只为一个“家长学校”的名声,挂个“家长学校”的牌子,实属名不符,其不实的那种,而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们的任务是不断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为此,他们搞了大量的活动,组织上课,编写家长教材,让每个家庭都过“书籍节”……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个家庭拥有一些书已不成问题,按说家长们的素质也该高起来,可是,一连串发生在校园中家长辱骂教师,挥拳嚯嚯向教师的事件,又说明了什么呢?
提倡家长阅读,虽然不是提高家长修养的唯一办法,但绝对是可行之举,只有教师阅读了,家长阅读了,才有可能真正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读书氛围,教育氛围,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才能走向完美的境地。
三、阅读,放飞孩子的梦想,美丽孩子的心灵。
其实,在所有的建议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阅读的关注,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不厌其烦地多次提出建议和做法,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在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他请老师们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的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在第19条《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中,他又强调:“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
读到这些话时,不能不让我想到生活中一些老师对学困生的做法,大量抄写,反复练习,不惜牺牲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做法如果真的有用,倒让人无话可说,而事实上,偏偏一年级的学困生,一路补来,到了六年级反而更加学困。所以,有老师感慨:为什么我的精力大都花在学困生身上,结果却于事无补?
试想: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结果又怎么会好呢?
这些年,由于分数喊得响,老师们忽视了基础性的东西,错过了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机会。即便在素质教育喊得极响的今天,我还可以毫不讳言,在某些学校里,依然应试教育为主,即便提到阅读,也不过是装潢门面的口号而已,因为一张张试卷,一项项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导致很多孩子根本找不到阅读的机会。阅读在中国,尤其在中国后进学生的身上,已成为空中楼阁。
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了转变后进生的切实案例:“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是我永远难忘的。我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我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费佳是幸运的,作为教师,苏霍姆利斯基充分利用阅读,创造性地解决了费佳学习上的困难,启发我们在对待后进生的时候,必须坚决告别机械做题扼杀儿童禀赋的一切行为,让阅读像阳光一样照亮孩子懵懂的心灵,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放飞生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