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学习摘记)
21世纪知识的快速累积与替代更新将超过以往,而适应新时代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部分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应该说,大家也在更加重视课外阅读了。尽管许多学校的语文课程开设了阅读课,但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一些情况:①阅读课缺乏精心组织,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属于“放羊式”阅读。②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阅读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摘录一些妙言警句,属“广种薄收”。③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④缺乏评价体系。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如果缺乏对课外阅读进行切实的指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适当的评价手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不能全面落到实处。
一、评价原则
1、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进行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的资料。
3、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内容
1、爱读书——兴趣与习惯
(1)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
(2)建立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月课外阅读计划》。
2、多读书——内容与范围
(1)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也要博览群书,可更改、增加。
(2)在《月课外阅读计划》中,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月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
3、会读书——技巧与方式
(1)“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学生能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跳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积极参加语文活动课。
(3)运用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多种方法,写好读书笔记。
4、善读书——积累与运用
(1)坚持每周能完成一篇感想型、评价型读书心得或摘抄型、提纲型读书笔记,字数不限。
(2)班级建立小小的图书角,不断充实书目。
三、评价手段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1、资料查阅法。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月课外阅读计划》、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月课外阅读计划》月初审核,月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2、活动评价法。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3、作品展示法。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1、评定时间。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2、成绩显现方式
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星级制,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补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设置三个等级,分别为“三星级阅读标兵”、“二星级阅读标兵”、“一星级阅读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