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掌控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基本元素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宝库。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所说的“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句话,虽寥寥数语,言辞质朴,却扼及精要,蕴义深刻,堪称对笔者近30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起到了强力的指教作用,并引领着笔者在携手学生行走于小学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其间自觉关切两点:1.注重科学──遵循教学中铁一样的规律;讲究艺术──追求课堂上水一样的灵活。2.运用人文性原理,着重激励学生对所读文本、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深厚的感情;结合工具性特点,努力培植学生经由文本的阅读,形成并发展实际的应用能力。笔者认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阅读活动,这都是一个系统。如何促使这系统运作不断步入叶老所述所指的境界,用心掌控以下四个基本元素或许对师生共同拿捏“制胜之钥”有一定的助益。
一、引领学生明白──阅读可充当重要中介
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中国历代教育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间,既没真正分科意义的“语文教学”,也无严格界限划分的“小学”教学阶段。在此时期内,语文教学几乎就是师生授受的全部,只是到了近代,“语文”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小学”教学阶段的划分与界定才逐渐趋于明朗。
说到小学,说到“小学语文”,我们理应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所谓“小学”,是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接受全面的基础教育。所谓“小学语文”,主要是指学生在此阶段所接触、涉及到的语言和文字,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指小学生在此阶段应该学习、掌握并运用的口头及书面表达等知识和能力的总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要学会真切、流畅、规范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也即要说得好,写得好,就得以好的书籍、好的课例为范本;有了好的书籍、好的课例等范本后,就得及时地拿来读、拿来悟;要学会读和悟,就得在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中获得应有指导、历练的同时加强自读、自悟,用适当的方法去不断形成并发展阅读的技巧和能力。一句话,阅读是个重要的中介。有了大量到位的阅读,加之大量的生活积累,就能成功地丰富并规范自身的语言。这些语言一旦出自口头,就会准确生动,自然通达,让人觉得能说会道;一旦记于书面,就会妥贴真挚,健康活泼,让人觉得能写会作。立足于此基点上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和交往能力,也必然会由此展示出较高的为人处事品位。倘若我们的学生都能借助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较好地做到这一点,那该是一种多好的境界。
当然,能说会道、能写会作并不能表征一个学生的所有素质,但这种能力对每位学生整体素质和未来水平的发展、提高将能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却是确定无疑的。因为通过阅读,可以累积语言的含量,可以体味文字的蕴义,可以见识自然的新奇,可以领略科技的神威,可以感受社会的风云,可以品悟人生的哲理……总之,通过到位的阅读教学,通过有效的阅读活动,必有益于每一位阅读者的气质、素质和品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必有益于每一位阅读者尽快成为“大山探宝,入之越深,得之越丰”的大写的“人”!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每个学生都应下更大的决心促使自己的阅读教学水平和具体的阅读能力在此阶段得到应有的展示和充分的培养与发展。这可以说是时代赋予师生的特殊使命。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祖国的语文博大精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向前,语言和文字相通相融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如今,不少国家的人们,特别是学生都对我国的语言和文字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外国人学中文”的热潮正在持续升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每个投身阅读的学生都得自觉地教好、学好祖国的母语,而阅读教学及阅读活动正是能教好母语、学好母语,甚至教会做人、学会做人的重要中介。深刻认知这一点,其作用将非常的正面而重大。
二、帮助学生懂得──阅读要善于抓住要害
阅读关乎修身养性。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使学生终身受益。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关切这一点,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对推动全社会的读书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书香社会等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其成功的标志、途径及动因是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倘若非要一言以蔽之不可的话,那就是:抓住要害阅读是整个阅读链中的关键,揿定这个关键,必能在习惯、方法等策动下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要抓住文中要害进行阅读,最通常的办法是熟读全文,明了大意,然后进行必要的提炼,并根据提炼所得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味。现在不少师生共同阅读时所形成、采用的习惯和方法大多如此。我们应肯定这一习惯和方法,但不能只拘泥于这一习惯和方法。为使本应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及阅读活动变得真正的丰富多彩,还有必要讲究畅达和精进。
所谓畅达和精进,主要是指在粗略的阅读中对所接触的内容保持高度敏感,并能抓住一点,遍及全部,也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地读通、读透全文。下面举例作释,旨在期待师生受到可能的启发,从而推导、演绎类似的阅读。
(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传统文本。全文通过对邱少云外表与内心的细腻描述,高度赞扬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严守纪律、直至为了战斗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动人事迹。如用通常渐进式、剥笋式的教学方法去阅读这个文本,虽然也能取得效果,但其效率及阅读后留下的印象势必有限。而若能抓住文本中“纹丝不动”一词,并由此生发疑问进行纲举目张式的阅读,效果将会大不一样。为此,我们不妨可作以下布点:1、什么叫“纹丝不动”?2、文本中哪几句话正好解释了“纹丝不动”?3、邱少云为什么要在火堆里“纹丝不动”?4、邱少云为什么能在火堆里坚持做到“纹丝不动”?这以核心问题为线索的系列探究,其实就抓住了阅读的要害。凭借这样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不仅可对词句有真切的理解,更能对当时环境的险峻、现场情势的危急、英雄内心的活动,以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都能获得具体的认知和深刻的体验。
(二)《林海》同样是一个脸炙人口的优秀文本。浸润于全文的字里行间,真可让人“身临其境”。不少教学参考及阅读辅导资料都作有提示,告知师生抓住文中三次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进行阅读便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或许称得上抓住了要害,但据本人理解,抓住另一要害进行阅读,效果也许更加出色。不知师生是否注意到了文本中“……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句话。要知道,这句话,恰恰正是全文要害之关键。巧抓这关键要害,至少可生成并解决两个问题:1、“看不完”说明什么?→说明“多”;“看不厌”说明什么?→说明“美”。2、从哪里可见“看不完”?又使人觉得“看不厌”?抓住这关键要害进行阅读教学,展开阅读活动,无疑将驱动师生在文本中走个圆熟深透,其效果将令人耳目一新。
三、促使学生知晓──阅读应学会罗掘提炼
相对于阅读要善于抓住要害来说,学会罗掘提炼同样是阅读教学及阅读活动中应刻意关注,并实施培养与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这里再次提到的“善于抓住要害”,侧重于能敏锐地察觉并捕捉文本中现存的关键语句,从而进行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阅读,而“学会罗掘提炼”,则侧重于通过整体阅读,能及时、有效地透过纸背,揭示文本中不易被一般性阅读所能体味到的内在联系或中心议题,以使阅读教学及阅读活动留下深刻印记。两者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学会在遵循共性中注意显示其个性的阅读,学会在罗掘提炼的进程中从事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将有利于形成应有的阅读教学特色,也有利于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向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本人曾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东郭先生和狼》这个文本。全文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讲东郭先生支走猎人救了狼,而狼恩将仇报要吃东郭先生。就在这危急关头,老农用计打死了狼。这是全文内在联系和中心议题的呈示,但光有这样的观感难免浮于表面,流于一般,真正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是不能满足于此的。本人清楚地记得:在自然而又积极的讨论、交流中,不少学生都争着发言,而最有价值的发言主要有三点:1、东郭先生骗猎人──明明狼已被自己藏在口袋中,东郭先生却告诉猎人狼朝那个方向跑了,狼终于被救。2、狼骗东郭先生──明明说被救之后一定会好好报答救命之恩,但狼钻出袋子后却马上凶相毕露要把东郭先生给吃了。3、老农骗狼──明明知道狼能钻进袋子,老农却偏说不可能,不相信,结果是让狼重新钻进袋子被打死。说狼“骗”东郭先生,这容易理解;说东郭先生“骗”猎人,也不难理解;而说老农“骗”狼,这对处于不同理解层次的小学生而言就较难理解了。如何利用这三个经过罗掘得来的“骗”进行必要的提炼,是个值得探究的议题。“骗”,通常被解释为“欺骗”,含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但我们应该知道,祖国的语言其神奇特色之一,就是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展示其各不相同的内涵。上面所说到的三个“骗”正是个典型实例。一“骗”三“义”!在“东郭先生骗猎人”中,“骗”就是“愚昧”……;在“狼骗东郭先生”中,“骗”就是“虚伪”……;在“老农骗狼”中,“骗”就是“机智”……。倘若我们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能真切地提炼出这一点,那阅读本文所能取得的质量和效率就会不同凡响。
类此罗掘提炼的方法也可参照着运用于对其它文本的阅读,并同样能收到较佳的阅读成效。
在高年级的阅读材料中,有两个文本可予例行关注。一个是《囚歌》,另一个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如按常规标准及一般要求来衡量,那只要能解决课后题目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但我们组织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应付课堂作业或卷面测试,更重要的是在于发展能进行实际运用的阅读能力、培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阅读素质。有了这种能力和素质,大可不必担心作业、害怕测试。
本人认为,阅读《囚歌》时,得努力罗掘提炼出“叶挺将军想不想出狱?叶挺将军能不能出狱?”这两大议题;得让学生好好领会:在这“想与不想”、“能又不能”的矛盾冲突中,叶挺将军渴望获得自由,但决不愿当了叛徒再出狱;要当了叛徒才出狱,宁可终身不出狱!而这正涵盖了全文的所有内容,正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把握住了这一点,再去看看课后的问题,那一切都会觉得易解易得了。
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得设法罗掘提炼到: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突出说明“伐木谋生存”,第2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着重警示“洪灾惩罚人”(第2自然段起着特殊的过渡作用),并让学生从这内在联系中懂得:保护树木,保护森林,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己。所有这些,文本中都没以现成的语句挑明,教学参考等资料中也没什么现成的招式可套用。要获得诸如此类的感知和感受,进行自发、自觉的罗掘和提炼是个有效的保障。否则,阅读将如同过眼烟云,稍纵即逝。而学会罗掘提炼,不能不说是避免这一大忌的可行方法之一。
四、激励学生感悟──阅读需力求触类旁通
注重涵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能帮助学生在不断递升的阅读平台上实现一次次成功的跨越。但阅读终究是项特殊的精神活动,它的内蕴是极其丰富的,它的外在是十分广阔的,因而对整个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的正当追求自然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为了更好地展示阅读教学的作为,更有效地形成并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功力,还有必要讲究触类旁通,继而在触类旁通中促阅读教学平添鲜亮色彩,助阅读活动收获更多绩效。
所谓触类旁通,是指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或相似类中的其它事物。触类旁通,不仅是一种基本能力,更是一项独到策略。能否注重掌握并力求运用这能力和策略,将对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的实际效果产生大不相同的影响。
阅读材料中有两个我们并不陌生的文本。一是《登山》,二为《海上日出》。现借此就如何促使学生进行触类旁通的阅读作一例证诠释──《登山》讲的是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普罗宁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越过人迹罕至的险径,快速登上山顶看日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以往返险径来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和情怀。其要点可提炼为:志胜险、险炼志。《海上日出》则通过描写日出海面的不同景观,表达了作者巴金对乘船赴法国巴黎留学途中所见海上日出伟大奇观的赞美之情。其要点可提炼为:海上日出──浅蓝、红霞、冲破、跳出,水天一片灿烂、一切由此光亮──伟大奇观。
由此可见:这两个文本所描述的内容都与“看日出”有关,此为“同”,在触类旁通中把握“同”,能很好地锻炼“归纳”的能力。相比之下,这两个文本所突出的重点又是不一样的,此为“异”,在触类旁通中察觉“异”,能有效地提高“分析”的水平。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能合理选例,能比照着进行触类旁通的阅读,那阅读的效果及效率就绝对不是孤立着进行单个文本阅读所能比拟的。
我们能够发现,在所有的阅读材料中还有不少彼此关联的文本,如《三人行》《飞夺泸定桥》等,都与长征壮举有关;《落花生》《小青石》等,都与人生哲理有关;《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都与秀美山川有关;《卢沟桥的狮子》《威尼斯的小艇》等,都与独特个性有关;《绿色的办公室》《一夜的工作》等,都与领袖风范有关……,采用触类旁通的策略阅读这些文本,我们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必将变得生动有致、回味无穷。
借助文本的关联,比照着进行阅读,这是触类旁通的途径之一。但任何奔向目标的途径大多不止一条,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中的触类旁通同样如此。笔行至此,本人想说: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阅读活动均必须以点带面,必须博览群书。只靠在教学和活动中阅读一至六年级那12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那12本语文书充其量只不过是些阅读的例子。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每一个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运用从中获取的经验、能力和策略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以一切有益的读物为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如今可供我们阅读的资源极为丰富。面对铺天盖地的出版物,如何有选择地阅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有选择地阅读的同时进行有系统的阅读,如何在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中力求实现触类旁通,则更值得大家去研究、去探索。不断亲力亲为这样的研究和探索,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一定会恰如叶老所愿,更好地凸现她“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的功能和价值。